鹿传霖(1836年-1910年8月26日),字润万,又字滋[芝]轩,号迂叟。直隶定兴(今属河北)人。清朝末年大臣,都匀知府鹿丕宗第五子。
鹿传霖早年随父镇压苗民起义。咸丰五年(1855)鹿丕宗战死后,以举人身份随钦差大臣胜保对抗捻军。同治元年(1862年)中进士,旋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广西知县,后擢桂林知府。此后历任廉州知府、惠潮嘉道、福建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及布政使、河南巡抚、陕西巡抚等职。中日甲午战争时,兼署西安将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升任四川总督。任内重教兴学,创办同文学堂和算学馆,推行地方教化,赈灾济贫,上疏要求对瞻对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反遭撤职。戊戌政变后,被起用为广东巡抚,旋改授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率兵赴山西护驾,随至西安,实授两广总督,又升军机大臣,连授礼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深得慈禧太后信任。两宫回銮后,兼署督办政务大臣,参与推行清末新政。宣统帝即位前,与醇亲王载沣同受遗诏,后累加太子太保,授东阁大学士。宣统二年(1910年),鹿传霖病逝于任上,终年七十五岁。晋赠太保,谥号“文端”。遗著有《筹瞻疏稿》等。
鹿传霖历职地方,为官刚正清廉。在河南纳粮积弊,赈济四川夔、万两县灾荒;在四川平定西南边陲动乱,尽心创办四川中西学堂,政绩斐然。在朝中时,赞许停书院、办学堂、颁学制、停科举、设学部等教育兴革措施,并“汰冗费,去中饱,罢不急之工”,于新政推行出力颇多。
鹿传霖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明永乐年间,鹿氏一世祖鹿荣,由滦平迁徙到定兴县西江村,从此定居繁衍。定兴鹿氏在明清两朝,堪称一方名门望族,数百年官宦世家。自明万历时期第七世鹿久征中进士起,至鹿传霖,鹿氏家族共出了十二名进士、三十三名举人。鹿传霖的祖父鹿荃曾做过两淮盐运使,这是那时候的肥差。鹿传霖的父亲鹿丕宗受父荫,官至贵州都匀府知府。出身在这样的官宦之家,作为鹿丕宗的第五子,鹿传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遇事沉静、稳健的性格。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苗民张秀眉率众起义。当时,鹿丕宗正在都匀知府任上,鹿传霖和母亲蔡氏也都跟在鹿丕宗身边。次年(1856年),起义军兵临都匀城下。鹿传霖向父亲要了两百精兵,在城外与起义军展开激战。就在鹿传霖酣战农民军的时候,城内告急,他且打且退,撤到城中,起义军趁势围困都匀。十个月后,城内粮草不支,军心摇动,起义军攻入城中,鹿丕宗和蔡氏均死于兵乱中。鹿传霖则赶往贵州,向总督禀告这一情况。总督派兵收复都匀。鹿传霖找到父母遗骨,将之带回家乡安葬。当时他年仅二十岁,在此之后声名远扬。
之后,鹿传霖以举人身份投入钦差大臣瓜尔佳·胜保军中,参与镇压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胜保被调往沿海,抗击英法联军,临走之前,他保奏鹿传霖为龙州同知。
同治元年(1862年),鹿传霖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散馆之后,因成绩优异,他被授为广西兴安知县。在此地,他督剿柳、雒等地的农民起义有功,为政勤勉,引起了湘军宿将刘坤一、刘长佑的赏识,二人“先后疏荐其授知”。同治十二年(1874年),鹿传霖被赐孔雀翎,升任桂林知府。
光绪四年(1878年),鹿传霖调任廉州知府。随后,他击败了李扬才部的叛乱活动。
在此后短短的四年中,鹿传霖四次升迁:先由廉州知府升任惠潮嘉道,又由惠潮嘉道升任福建按察使,后再升为四川布政使。到光绪九年(1883年),他已升至河南巡抚,成为一方的封疆大吏。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命鹿传霖兼摄西安将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调任四川总督,整顿吏制、创建文学馆和算学馆。因为上疏要求对瞻对土司实行“改土归流”,被恭亲王奕訢认为生事,遭罢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由慈禧近臣瓜尔佳·荣禄推荐任广东巡抚,次年调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鹿传霖曾募兵三营赴山西随护慈禧、光绪帝到西安,被授两广总督,旋升军机大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宫回銮,鹿传霖兼督办政务大臣,参与清末新政的推行。
宣统帝嗣立,鹿与摄政醇亲王同受遗诏,加太子少保,晋太子太保,历任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兼经筵讲官、德宗实录总纂。
宣统二年(1910年),鹿传霖病发,曾四上奏折辞官,均被“温谕慰留”。七月二十二日(8月26日)逝世,赠太保,谥文端。
鹿传霖一生刚正清廉、惜才重教,对川粤洋务多有建树,时人将他与孙家鼐、张之洞并论。
鹿传霖在任职四川总督时,深感旧式书院没有明确学制,童生与皓首穷经的老生同堂,迂腐落寞、延误人才。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中外通商交涉日多,非得通达时务之才,不足以言富强之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2日)鹿传霖在创办中西学堂的奏折中陈述:“讲求西学兴设学堂,实为今日力图富强之基。川省僻在西南,囿于闻见,尤宜创兴学习,以开风气。……”并对经费、师资、教材、校舍以及学有所成者的奖励、留洋、升迁等均作了筹划。对这个奏折,光绪的朱批是“该衙门议奏”(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光绪朝宫内档案》)。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96年6月18日),中国西部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四川中西学堂在成都诞生,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及二十世纪初的全面“废科举、兴学堂”改良之风,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鹿传霖抚陕期间,注重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同州府朝邑县(1958年撤销县制并入大荔县)的东南部,被南北流向的黄河、洛水夹在中间。光绪十六年(1890)六月,暴雨成灾,洪水泛滥,黄、洛两河逼近,境内民众惊恐不安,田子村、赵渡镇等村镇民众已纷纷迁徙逃亡。鹿上奏朝廷,获治河帑金20余万两,委派候补知府宫尔铎等专事河工,并请邻省援派熟悉河工之人才到朝邑勘测施工,先在唐王社以北修石堤三条,命名为永安堤;又在县城以东沿黄河15里的地段内筑坝20余座,使咆哮的洛、黄二水各归其道。为防万一,他又变通营制,添设往来巡逻马队,既维护地方治安,又提供水情预报,终使民心安定,没有酿成祸患。
鹿传霖还重视边远地区的文化建设。汉中府留坝厅(1913年废厅,设留坝县)偏僻贫穷,过去读书人不多,考秀才要翻山越岭百余里到凤州(今凤县)应试。后来读书人多了,童生仍然要赴凤州考试。鹿奏请为该厅增加文武童生名额,增辟书馆和考场。他还对这一贫困山区采取宽松政策以扶持其发展。
全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