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画馆
陶瓷馆
热搜榜
搜全站
下载App
退出登录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用户已注册
注册
注册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新用户登陆即注册账号,登录即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账号或密码错误
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近现代·陈师曾(陈衡恪)
认证:近代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简介:
陈师曾(1876年3月12日—1923年9月17日),男,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师曾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他曾画过少量的西画作品,因此在对事物的观察以及绘画技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由此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
陈师曾的花卉直接学自吴昌硕,因此他的花卉明显具有吴氏的形神风貌。他更能上师古人,博习众采,徐渭、陈淳、八大山人、石涛以及“扬州八怪” 诸家皆有涉猎,并且将技法融为己用,笔墨上并不特意突现某一家的特点,创作时挥洒自如,自由奔放。陈师曾脱出藩篱,形成自己含蓄秀逸、古朴而不粗野、不以气势悍人而以气韵动人的绘画风格,这使吴昌硕也大为赞赏。陈师曾的绘画构图多变,形式新颖,不为程式所囿。作品取材既有传统的折枝花卉,也有对景写生的身边景物,似信手拈来,无拘无束。陈师曾在山水画的学习上竭力避免受近代尤其是“四王”流派的影响,甚至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并且吸收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突破了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他画山水强调用笔,即使皴法也纯用中锋圆笔勾勒,绝不侧擦拖卧,也不施水墨烘染,有粗笔白描山水之效果。此外他还作有园林小景,用写生画法,简洁而富有诗意,充满生活气息。陈师曾的风俗人物画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面貌清新,别具一格。创作于1914—1915年间的《北京风俗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是陈师曾美术创新及文人画思想最全面、最彻底的诠释。他以速写和漫画的笔法画了一批表现北京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的小品画,有压轿嬷嬷、磨刀人、说书艺人、算命先生等各种人物。这些真实的反映普通民众生活和市井百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陈师曾对西画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吸收和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画家过于注重个人情感抒发的创作心态的一种超越。后来丰子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陈师曾的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冈等浙派影响,后得益于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篆刻名家,又从汉铜、鼎彝、砖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吴昌硕又名吴仓硕,陈师曾的斋号之一就是“染仓室”,表明了他与吴昌硕在艺术上的渊源,其印谱即称《染仓室印存》。与绘画一样,陈师曾的篆刻亦学吴,但又不全然类吴,他的篆刻笔姿刚健婀娜,拙中见巧,出奇造意,于古朴中富灵秀之气。
陈师曾作画追求创新,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他的山水参合沈周、蓝瑛、石涛、髡残诸家,笔法生辣有力,作园林小景饶有诗意;写意花卉近得书画大家吴昌硕指点,远追明末陈淳、徐渭,结合写生,自成一格;风俗人物画真实生动,风格清新爽健。陈师曾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他的艺术作品体现了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画家多方面的艺术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陈师曾的代表作《文人画之价值》,是20世纪以理论形式肯定中国文人画的第一人。他中西融合、固本出新的画学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认为中西绘画没有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问题,中国画坛的流弊是“沉滞不前”,“宜以本国之画为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他主张“中西融合”、“固本出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种画学思想在五四之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超前的。他提倡师法自然,开启花鸟画、山水画亲近自然之先河,主张人物画当随时代,充分体现其思想敏锐、治学严谨的大家风范,为现代美术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全部展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陈师曾
英文名
Chen Shiceng
所在地区
江西江西义宁
字
师曾
号
朽道人,槐堂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时代
近现代
出生时间
1876年
去世时间
1923年
作品
近现代·陈师曾(陈衡恪)
81
全部
[81]
未知
[81]
瓶花
高清
扇面
近现代
陈衡恪山水扇
清
陈衡恪花卉扇
清
陈师曾榴石图轴
近现代
陈师曾斑鸠图轴
近现代
陈衡恪墨梅轴
近现代
陈衡恪山水轴
近现代
陈师曾蕉石幽鸟图轴
近现代
陈衡恪山水花卉册
清
陈衡恪山水花卉册
清
陈衡恪兰石扇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