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清·沈炳垣

简介:

沈炳垣(约1784—1855),原名潮,字鱼门,号晓沧,浙江桐乡炉头人。

人物生平

幼喜读张履祥书,品学兼优。17岁进县学,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中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任娄县(今上海松江)知县。民有诉讼,不轻动刑,而约双方调解,言如家人,以息事宁人。时兴修苏松各县水利,县西北蒲汇塘久淤,亟待疏浚,而七宝一带地瘠民贫,炳垣乃捐俸雇工修筑。民感恩德,离任时争携果酒送行。

道光十年(1830年)任上海知县,泊西商通市任松江府海防同知。移驻上海。去任后,主讲海门书院。后历任南汇、元和(今江苏吴县)、崇明知县和太仓直隶州知州。每至一处,皆以廉惠著称。二十年秋八月抵崇明,适值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自粤闽海道袭击崇明东南长安沙,炳垣即率部渡海袭击,斩敌3人,敌知有备遁去。次年,以政绩升为苏州督粮同知,随两江总督牛鉴至上海,综理防堵局事。二十二年,英军连陷浙江沿海,又入侵长江口;五月,吴淞失陷,江南提督陈化成血战牺牲,总督退师昆山,令随军撤退。行前,炳垣将防堵局所存洋铜40余万斤分置民家,以免掳掠。其后,英军撤退,又奉命维护上海秩序。二十三年,改任松江府海防同知,仍驻上海。《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炳垣受命管理船政和外交事务。

二十八年秋,闻母病危,告假归里,遂不出仕。后曾授教上海敬业书院。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清政府困于太平军之西征北伐,无力顾及,且军需匮乏,主事者倚重沈炳垣声望,力请主持筹集沙船捐,以供军用。小刀会失败后,知府上报其功,炳垣固辞归里,不久去世。政事之余,笃学攻书法,尤擅长汉隶,朴茂似华岳庙碑。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尝撰并书豫园神尺堂楹联。著有《斫砚山房诗草》、《祥止室诗钞》。事迹收录于《海上墨林》。

藏书之家

清藏书家。原名潮。字鱼门,号晓沧。浙江海盐人,祖籍桐乡。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道光六年(1826)发江南任知县,后又任上海、南汇、元和、崇明、太仓等知县,擢松江府海防同知,管理中外船只,与外国人谈判交涉,俱不辱使命。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咸丰四年(1854,督广西学政。咸丰七年春,与太平军激战于南宁,卒于任上,赠内阁学士,谥文节。喜读书,藏书室名“斫砚山房”、“三千藏印斋”、“祥止室”等。潜心经史,笃志藏书。曾聘请邹鸣鹤代他管理藏书,编《斫砚山房藏书目》4卷,著录图书千余种,著录多普遍常见之本,但缮写精审。藏书印有“织帘先生四十九世孙”、“晓沧涉览”、“祥止室藏书印”等。著《斫砚山房草》、《祥止室诗抄》、《读渔洋诗随笔》等,未刊者有《毛氏要义校勘记》、《毛诗正字考》、《诗经音韵异同汇说》。

全部展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沈炳垣
  • 英文名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时代
  • 出生时间
    1784年
  • 去世时间
    1855年
作品
清·沈炳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