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近现代·张希鲁

简介:

张希鲁(1900-1979)名连懋,号西楼,昭通市人。其父张灏,清朝秀才,教书为生。张希鲁排行第六,有3兄、2姐2妹。父母对他教育很严格,使他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宣统元年(1909)人私塾,1914年初小毕业,1917年高小毕业,1918年春考人省立二中。1919年,因父母及长兄相继病故,休学1年,1921年复学,1922年毕业。

家庭情况

到9岁,张希鲁才获得读书机会,到周品三先生开设的私塾读书。18岁考入省立第二中学。翌年,父亲、母亲、长兄相继病殁,被迫休学。两年后,在同学的资助下,21岁的张希鲁才又复学成了省立二中的学生,并于次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东陆大学第一班文史专业。1930年张希鲁回到昭通,任教省立二中和昭通女师。1979年1月25日中午,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考古学家张希鲁先生病逝,享年79岁。1985年12月,由先生的挚友浦汉英教授编选的《西楼文选》由昭通行署文化局印行。这是先生存世的唯一一部文集。

人物简介

1900 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

1909(宣统元年)就读于周品三先生开设的私塾

1914年 初小毕业

1917年 高小毕业

1918年 春考人省立二中

1919年 父母长兄病故

1922年 毕业于省立二中

1923年 赴昆明,考入云南东陆大学就读文史专业

1925年 在翠湖昆华图书馆工作

1930年 返回昭通,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业和昭通女子师范学校

1931年 义务兼任昭通民众教育馆筹备员

1931年 主持发掘昭通后海子古墓,发现风神石画刻

1935年 前往楚雄中学任教

1937年 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

1942年12月 出任云南文化研究室特约编辑员

1950年以后 先后执教于昭通专区第一中学和第三中学

昆明翠湖

1952年 选为昭通县政协常委

1953年 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2-1963年 在昆明政治学校学习

1963年 调昭通县文化馆工作

1963年12月 被特邀为云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1966年 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关押、批斗,强制进行惩罚性的体力劳动。

1973年 退休

1979年1月25日 去世

生平介绍

张希鲁(1900-1979)名连懋,号西楼,昭通市人。其父张灏,清朝秀才,教书为生。张希鲁排行第六,有3兄、2姐2妹。父母对他教育很严格,使他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宣统元年(1909)人私塾,1914年初小毕业,1917年高小毕业,1918年春考人省立二中。1919年,因父母及长兄相继病故,休学1年,1921年复学,1922年毕业。张希鲁中学毕业后因家贫无法继续深造,得邓象华、浦汉英2同学资助。他们3人相约于1923年赴昆明,考入云南东陆大学就读文史专业。清末云南经济特科状元、著名学者袁嘉谷执教于东陆大学,见张希鲁学习勤奋刻苦,每有所得,都作札记呈阅,故对张希鲁寄予厚望。1925年秋,张希鲁因经济困难,难以维持学业,经袁嘉谷介绍到翠湖昆华图书馆工作,半工半读,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更加努力钻研。在校5年,曾作《西楼记》以明志,故自号西楼。1930年返回昭通,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业和昭通女子师范学校。1931年义务兼任昭通民众教育馆筹备员。张希鲁在教学之余,酷爱文物考古。课余常向学生讲文物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保护和重视文物。有暇则亲往四乡访求,用自己教书所微薄收入,购求流散于民间的出土文物。1931年夏,主持发掘昭通后海子古墓,发现风神石画刻。1933年,购获东汉“阳嘉二年朱提造”双鱼铜洗。1934年,张用执教4年节约的收入及云南省政府教育厅补助,外出考察文物,取道四川,沿长江东下,抵南京,转北京,与容庚、高阆仙等学者探讨学术。同时,参加容庚主持的中国最早考古学术组织——考古学社。后与云南通志馆方树梅同行,经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沿途搜集文献文物,与当地学者交流切磋,历时1半年。张希鲁回云南后,于1935年秋应邀前往楚雄中学任教。1937年春,为研究昭通地方历史、文物,向云南通志馆提供文物资料,张返回昭通,仍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当年,购获东汉“建初八年朱提造作”双鱼铜洗、汉虫鱼铜器、汉朱提银锡白金。在教学中,常自编自刻讲稿,为学生介绍甚至代借参考书籍,对学生严格要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能论及兴衰得失缘由,并能联系当时和当地实际讲授。抗日战争期间,讲述许多民族英雄史实,以激励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对学生注重品德礼貌教育,身体力行。对贫困好学的学生时常给予资助。受他教育和熏陶过的学生、群众,大多具有重高和保护文物的习惯。张希鲁全身心贯注于教学和文物研究,直到1941年方才完婚,时年41岁。1942年12月,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所聘,出任云南文化研究室特约编辑员。1950年以后,张希鲁先后执教于昭通专区第一中学和第三中学。1950年购获东汉“阳嘉四年堂狼造作”铜洗。1952年,他被推选为昭通县政协常委,1953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1963年,在昆明政治学校学习。1963年调昭通县文化馆工作,专事图书、文物研究管理工作。12月,被特邀为云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发起举办文物展览,宣传介绍历史文物知识,弘扬家乡历史文化。并拟出《文物保护规定》经地方政府颁布实施。为《文物》、《考古》等杂志撰写文章,多次在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学报和京、沪刊物上发表文章;向四川、贵州等提供历史文物研究资料;先后向北京历史博物管和云南省历史博物馆捐献聂耳印章、晋南夷长史印鉴等文物。1966年,张希鲁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关押、批斗,强制进行惩罚性的体力劳动。其家先后3次被查抄,夫人梁绍美因受刺激,精神失常,于1966年11月自杀身亡。1973年张希鲁退休。1979年1月17日在病中写信给中共昭通地委宣传部,愿将自已保存的全部文物捐献给国家,望责成专人管理,以免有失,“好让后来学人,对研究地方历史作出其应有的贡献。”他逝世后,女儿张有初、张成初秉承遗志,向政府捐献出137件历史文物、630多枚古钱币、225幅名人字画、163册碑帖、5140多册新旧书籍及许多文物拓片。其中有东汉“建初八年朱提造作”双鱼铜洗、东汉“阳嘉二年朱提造”双锤铜洗、汉朱提银锡白金、风神石刻画、民族铜钟、聂耳印、赵藩题跋孟孝琚碑初拓本,以及钱南园、林则徐、王梦楼等人的书画真变。这些文物大都被《新纂云南通志》和有关学术菱所著录。为保护好捐献的文物和做好文物工作,1980年成立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

主要作品

《国学读法》、《杨恩浓传》、《袁屏山传评》、《西楼文编》、《西南古物的新发现》、《汉金石图跋》、《蜀游杂记》、《漫游微影》、《滇东金石记》

全部展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张希鲁
  • 英文名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时代
    近现代
作品
近现代·张希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