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以风(1902 —1989年),字冠君,号“忘筌居士”、“一峰老人”,原籍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后定居安徽潜山野寨。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浙江省图书馆编纂,省立高中教师,安徽省教育厅秘书,宣城中学、安庆一中校长,四川重庆大学副教授、潜山景忠中学校长,1942年担任天柱山开发委员会委员。著作有《李卓吾著述考》、《天柱山纪要》(油印本)、《天柱山志》、《中国中古时期儒释道三家关系史》、《马一浮先生学赞》、《马堪翁诗词集》、《性习论》、《岳云山馆诗稿》、《天柱老人书信集》等。
1922—1928年,乌以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8—1933年,任浙江省图书馆编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师;
1933—1934年,任安徽省教育厅秘书;
1934—1939年,先后任安徽省立宣城中学、安庆一中校长;
1940—1942年,任四川复性书院典学和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3—1949年初,任潜山景忠中学校务主任、校长,1948年兼任安徽大学教授;
1949年5月,任景华中学校长;
1951年7月,任安庆女中教师;
1952年8月,调任安庆师范心理学教师。后被划为“右派”,并因历史问题错判入狱;
1969年出狱后,被遣送到潜山农村劳动;
1979年7月,“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改正,历史问题的原判也被撤销,宣告无罪。同年,担任安庆师范公共课教研室主任、心理学副教授;
1984年,荣聘为皖北农学院名誉教授;
1986年底,被评为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
1979年后,他曾先后被推选为安庆市第四、八届人大代表,并担任省政协第四、五届政协委员。
从1933年起,乌以风就开始考察、研究天柱山。他攀登天柱山数百次,将其与五岳、黄山相比,总结出天柱山集“雄奇灵秀”于一身的风景特点。从此,他诛茅开径,先后捐资修天柱山房、望岳亭;又约请友人募资修建了岳云山馆、七人洞以及从良药坪至拜岳台的2000多级石阶。
为了填补天柱山无志的历史空白,他决心撰写《天柱山志》。在撰写山志的过程中,他翻阅了浩繁的典籍史料,发现不少史料记载与实地情形不符。如清代李云麟在天柱绝顶书刻的“孤立擎霄”四字,有关典籍多写为“孤立晴霄”。为订正这一讹误,1937年9月,他请6位药农相助,亲自登上海拔1488米高的天柱绝顶,用红漆将“孤立擎霄”四个大字标出。后来(1979年),他在编写《天柱山志》时,经过多方努力,获得了载于清王锡祺编著的《小方壶垒丛书地理志补编》中的李云麟撰写的《天柱刊崖记》,弄清了书刻“孤立擎霄”四字的真实详情,澄清了传说中的一些谬误。
自1938—1956年,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多方搜集、考证资料,辛勤耕耘18年,完成了《天柱山志》书稿。“反右”前夕,他将志稿交友人刻印,不料被人掠去。他得知消息后,泪流满面。在度过牢狱之苦归家后,他检点书籍,发现尚存部分山志资料。为了“为名山留一信史”,他晚年又重新伏案疾书。经过1500多个昼夜的耕耘,终于写成《天柱山志》第二稿。1984年,该书由安徽省教育出版社出版。为开发被冷落千年的历史名山,乌以风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全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