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历代书法馆
发布时间:2021-01-14
浏览:183

展览时间:2019.11.19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
2019年11月,上海博物馆完成了“历代书法馆”本年度第二次常设展览的策划与布置。此次展览沿袭书画常设展将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于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设展内的思路,特新增书画精品、新品共计九件。其中《淳化阁帖》中东晋王羲之草书《远宦帖》《蜀都帖》等诸帖页,这也是2003年入藏《淳化阁帖》在书法馆常规展中首次展出。此外苏轼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行书答谢民师帖卷》也在修养多后年,在书法馆常规展中重归公众视野。
中国的文字是依指事、象形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则是运用毛笔为工具的一-种藉线条表现汉字的艺术。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战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字又经历了篆、隶、草、行、楷的字体演变,形成多形态的汉字体系。各种字体又因不同地域.不同应用范围和时间先后诸因素,出现纷繁多姿的变体和别体。甲骨文和金文已表现出艺术意趣。到汉魏之际,书法的审美意识由自发进入到自觉。两晋和隋唐时期,书家辈出,书法理论的探究日益精微,并建立起草书和楷书的法则及典范。宋元明书家以晋唐法度为契机,注重抒发个人情性,并融入诗、艺等才情;不断创造新技法和新意境,涌现出丰富多姿的个性风格和书艺流派。清代书家广泛地吸取前代法书碑帖的养料,熔凝新的风格。晚清崇尚北碑之学,开辟出刚健豪放的书法风尚,并导引着晚近书坛帖碑兼容、各种书体并起的发展方向。
———————第一单元 公元前遗迹物品————
——————第二单元 晋唐书法————————晋唐书法是我国书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bai,晋唐书法一共有四大特点,有关解释如下:(一)、初唐书法及书法美学思想:王羲之被奉为典范。(二)盛唐书法及书法美学思想:“不师古人,直师自然”的第三条道路。 (三)中唐书法及书法思想:对法度的高度强调。(四)晚唐书法:禅僧的时代
——————第三单元 宋代书法———————北宋初期书法为唐代书风的延续。中晚期新意境和新技法的作品不断涌现,标志着以表现主观意趣为主要特征的书法风格正式形成。这-时代有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为代表的“宋四家”此外,赵佶所创的“瘦金体”,风姿独特。 南宋代表书家张即之的作品气势雄伟。其他虽不以书法著称的司马光王安石等文人士大夫,在书法表现上各有清新自然的意趣。
————————第四单元 元代书法—————元初书坛,赵孟類提倡尊崇古法,承晋唐之风,形成端庄朴厚又流丽洒落的书体,开启注重书法形态表现的风气。赵氏传派主要书家有康里峡嶁、邓文原、张雨等。闻名于当时的鲜于枢、杨维桢诸家,于赵书系统外另辟蹊径,为元代稳健的书风,带来了生机。
————————第五单元 明代书法——————明初书坛,赵孟相一体余响不绝: 同时,皇家提倡以书取仕,导致“台困体廉行法帖汇刻之风始于北来,盛行于明中期,确定了当时新“帖学”的风气,以祝允明文微明王宏等为首的吴门书派,力主表现书法体态,形成一时之风,明后期重其昌主张师古借鉴,树立起古朴清雅的格调。明清之际的张满图、黄道周倪元路玉锋和傅山诸家突破“二王”系统法则, 极具开创精神,形成调异于时尚以奇取胜的书风。
————————第六单元 清代书法——————清初书坛,大都沿续前代之风。康熙、乾隆年间,由于帝王偏爱赵(孟顓),董(其昌)书体,故流行一时,其时,“帖学” 书家众多,以翁方纲刘塘梁同书王文治四家为代表,乾嘉以后,随着碑碍出土日多,金石考据之学在学术界空前昌盛,这为书家创作另辟蹊径带来了前景,他们或临汉隶魏碑,或摹金文石鼓,实践创新,包世臣提倡“碑学”,邓石 如的篆隶新貌引人注目,此后,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书家,俱在融合法帖和碑碍书法的笔势、体貌方面, 取得了突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