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康岁朝图横幅作于1860年元旦,造型奇特的水仙花盆插满各式解花,竹篮里盛满应节食材,一旁还有柿子、灵芝和柏枝。这件应酬之作的“应时”特点尤其突出。
岁朝图横幅
岁朝图横幅 简介
居康岁朝图横幅作于1860年元旦,造型奇特的水仙花盆插满各式解花,竹篮里盛满应节食材,一旁还有柿子、灵芝和柏枝。这件应酬之作的“应时”特点尤其突出。
居廉 简介
居廉(1828年9月22日-1904年5月5日),广东省广州府 番禺县 隔山乡(今属广州市 海珠区 )人,原籍江苏扬州宝应县,字士刚,号古泉、隔山樵子、罗湖散人。居廉是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国画画家,和其从兄居巢 并称“二居”。 居廉擅画花鸟、草虫、人物,能用指头作画。很善于博采众长,虚心吸收前人作画优点。一生创作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为 岭南画派 先驱, 高剑父、高奇峰 、陈树人 等皆为其门下。他初时学 宋光宝 和孟丽堂,后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一家。笔法工整,设色妍丽,在继承和发展恽寿平 没骨 画法基础上,广泛运用了撞水和撞粉法,继承、发展和完善了“居派”艺术。代表作品有《十二分春色》。 居廉所画仕女翎毛草虫花卉,设色妍丽,笔致严整,莫不精工,绘有百花百果长卷,皆钜作。大幅山水亦舒卷有气势。长揞头画,尝作二十四番花信 图。道光间,临川李芸甫(秉绶)聘孟丽堂(觐乙)、宋藕塘(光宝)来粤教授作花卉。丽堂以意笔挥洒,上追陈道复 ,藕塘设色写生,明丽妍秀。粤画遂开二派。杜洛川、邓荫泉,丽堂派也。张鼎铭、宋子熙,藕塘派也。巢廉兄弟出,初犹学藕塘,后乃自成一家,居氏花卉又开一生面矣。《绿水园读画记、寒松阁谈艺琐录、五百石洞天挥麈、头斋书画录》 弟子杨元晖,陈芬 ,李鹤年 ,陈鉴 ,伍懿庄 张纯初 ,容祖椿 ,梁鹤巢,关蕙农,高剑父 ,陈树人 等,皆享名当世。 居廉原籍为 江苏 扬州 宝应县 ,先辈来粤做官,遂落籍番禺。父亲名樟华,又名键,字少楠,为 闽清县 知县。居廉生于清朝 道光 八年(1828年)9月22日,排行第七。自幼从堂兄 居巢 学画,十岁左右时随居巢赴广西,后又随居巢成为 张敬修 的军师,因军功奖掖,赏戴花翎。其间临习过宋光宝、 华岩 、 金农 、恽寿平 、八大山人 、徐渭 等人作品。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又随其赴广西,在那里度过8年。咸丰六年(1856)春返粤,在张氏的“可园”客居10载。到47岁才返 番禺 ,筑“啸月琴馆”设帐课徒。 居廉在广西“ 环碧园 ”受教于江苏籍画家宋光宝和 孟觐乙 。宋和孟的画技均被其融汇吸收。从桂林回来后,东莞张家南方庭园特异的花草鱼虫、翎毛蜂蝶,又成了摹拟写生刻意创作的对象,并得以尽情发挥,造就成了既有坚实传统笔墨功夫,又具妙俏自然形象的艺术效能。还在没骨画中创造了撞水撞粉的表现新方法,对于同时代偏向以临仿前人为准则的画坛习气,是一种特别活脱、移风易俗的新流源。 1855年, 张敬修 因浔城失守落职,次年返回东莞老家,而“二居”也返回家乡广州。之后, 居氏兄弟 又数次应张敬修及其侄 张嘉谟 之邀同赴东莞,断断续续分别于张敬修的 可园 和张嘉谟的 道生园 客居了近十年时间,专心从事 艺术创作活动 。这段期间居廉醉心写生,画艺大进,同治 三年(1864年)张敬修在可园病卒后,居廉随兄居巢返回故里,不久开始筑建供自己作画和授徒的“ 十香园 ”(因种了 素馨 、瑞香 、夜来香 、鹰爪 、茉莉、夜合、 珠兰 、鱼子兰 、白兰 、含笑 等十种香花,故名),专心作画以卖画为生,并设馆授徒,声名日彰,桃李甚众。 他悉心培养出一批遍及两广的学生,如广西的杨元晖,福建的 陈芬 ,广东的 高剑父 、 陈树人 等。曾活跃于20世纪的伍懿庄、 张纯初 、容祖春、 关蕙农 都出自他的门庭。高(剑父)后来成了“五四”以后首倡中国画革新的先导,被称为“ 岭南画派 ”的主要创始人,技法与画风曾直接受过居廉的传授和影响。
广东省博物馆 简介
广东省博物馆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旧馆于1957年开始筹备,馆址定在文明路6号(今215号)。该址曾是清代广州贡院,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楼、中山大学天文台所在地。旧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陈列大楼设计原是“U”形建筑,主楼向东,右为南副楼,左为北副楼,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南副楼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楼高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主楼和北副楼后因经济困难,没有建成。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东省博物馆决定在原址上建设新的陈列大楼。1992年10月新陈列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楼12300平方米,陈列面积达6000平方米,为原楼的4倍。 开馆以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了许多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大型展览,如《广东历史文物展览》、《广东出土文物展览》、《广东省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商承祚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览》、《刘少奇光辉业绩展览》等。馆内的基本陈列有:《广东历史大观》、《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珍稀动物展览》、《鲁迅生平与纪念》、《国民党“一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料陈列》等。这些根据广东历史文化特点和馆藏优势推出的展览,充分体现出岭南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除此之外,我馆每年还不定期地推出一些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
从开馆到2009年,累计举办陈列展览300多个,自1985年至2004年近二十年间,平均每年举办8-9个陈列展览,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 在保管收藏文物方面,通过征集、收购、划拨等多种渠道,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截至2016年12月藏品总数已达17.27万余件(套),包括文物和古籍130785件(套),自然标本41960件。其中,中国历代陶瓷和书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博物馆前列,而广东出土文物与金木雕、端砚的收藏最为丰富,也最具地方特色。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尤其注重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民俗文物的调查征集,以进一步提高藏品质量、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为圭臬。 跨入新世纪,广东省博物馆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项目是广东省“十项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设施之一。新馆濒临珠江,坐落在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新城市轴线东侧,与西侧的广州歌剧院以及中央林阴大道、滨江绿化带一起构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新馆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地面部分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合计约6.3万平方米。
新馆建筑主体的设计外观呈方正的玲珑盒形,采用巨型屋面悬吊式钢桁架结构,空间组织概念源于广东传统的工艺品象牙球。新馆建筑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教育与综合服务、业务科研、行政管理、安全保卫、机电设备、地下停车场等八大功能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建筑充分考虑智能化要求,设备齐全,设施先进,采用了综合安防、楼宇自动化等安全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智能化照明等文物保护系统。此外,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因素,在建材选料、设备选型等方面,注重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并尽可能利用珠江新城提供的区域公共服务。 新馆的展厅在布局设计上为陈列展览提供了高差5米到22米不等、没有结构柱的大空间,使陈列布展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展览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主要陈列方向,包括历史馆、艺术馆、自然馆三部分,另外配置有陈列展览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教育和综合服务系统、业务科研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管理系统将使新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作为广东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对于营造广州市的文化氛围、体现广州华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使广州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