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徐扬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

首页 艺术名人馆 徐扬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

  • 作者
  • 收藏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分类
    未分类
  • 创作年代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 简介

徐扬(清乾隆),字云亭,江苏苏州人。初为监生,乾隆帝首次南巡时,在苏州以自作画册进贡,颇得赏识,即北上供职。乾隆十八年(1753)会试考中,授内阁中书,仍留宫中作画。工画人物、山水、花鸟、界画各科,山水既学“四王”传统,又融入西法,曾多次奉敕参与重要宫廷绘画创作。 《乾隆南巡图》是描绘乾隆十六年(1751) 清高宗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巨幅历史画卷。这次南巡历时110天,行程5800余里。徐扬奉命以“御制诗意为图”,共计12卷。绘制内容分别为启跸京师、过德州、渡黄河、阅视黄淮河工、金山放舟至焦山、驻跸姑苏、入浙江境到嘉兴烟雨楼、驻跸杭州、绍兴祭大禹庙、江宁阅兵、顺河集离舟登陆、回銮紫禁城。全图以中国画传统写实手法,将诗、书、画三者相结合,描绘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陵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同时也描绘了锦绣江山和士农工商、官民人等的风情世态,真实反映了18世纪中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风貌,堪称绘画杰作。 第六卷以御制《驻跸姑苏》诗为题,描绘乾隆帝在苏州胥门外舍舟登岸,经胥门进入苏州城(当晚驻跸苏州织造署行宫),重点展现苏州阎门到胥门一带的繁华景象。卷中屋宇纵布,河流纵横,商铺林立,以大运河为整幅画作主轴,一香江南盛世气象。 卷中有梁国治楷书乾隆帝御制《驻跸姑苏》七言诗:“牙墙春日驻姑苏,为问民风岂自娱。艳舞新歌翻觉闹,老扶幼挚喜相趋。周谘岁计云秋有,旋察官方道弊无。入耳信疑还各半,可诚万众庆恬愉。” 徐扬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 起奉命绘制《乾隆南巡图).用时6年,绘制了一套绢本设色《乾隆南巡图》12卷。乾隆三十六年(1771),再次受命重新绘制《乾隆南巡图》,前后花费5年时间,创作了第二套纸本设色《乾隆南巡图》12卷。 款识:南巡图第六卷。臣徐扬恭写。 钤印:臣徐扬(白文方印)、笔双春雨(白文方印) 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乾隆鉴赏(白文圆印)、乐寿堂鉴藏宝(白文长方印)、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印)、宜子孙(白文方印)、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印)、石集定鉴(朱文圆印)、宝笈重编(白文方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朱文方印)、八微耄念之宝(朱文方印)、太上皇帝之宝(朱文方印)、养心殿尊藏宝(朱文方印)、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朱文方印)、含味经籍(朱文方印)、即事多所欣(白文方印)

徐扬 简介

  • 徐扬
    清代画家

    徐扬(生卒年不详)江苏苏州人,清代画家。字云亭。家住阊门内专诸巷。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

    人物简介

    徐扬(生卒年不详)江苏苏州人,清代画家。字云亭。家住阊门内专诸巷。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画梅既苍劲又秀雅。

    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至苏州,进画,得以供奉内廷。受艾启蒙、贺清泰影响,写实功力益深。

    他于乾隆二十四年画出了《盛世滋生图》卷。而后又画出了著名巨作《乾隆南巡图》(共十二卷)等历史画卷。他的绘画继承了《清明上河图》等艺术形式,以散点透视法来描绘山水城池,把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其意义更大。

    传世作品

    传世作品除《乾隆南巡图》、《盛世滋生图》外,还有《京师生春诗意图》、《王羲之写经换鹅图》等。

    《盛世滋生图》卷。又名《姑苏繁华图》,纸本设色。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以苏州当时繁华景象为背景。从苏州城西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等等,再入姑苏城。再自葑盘、胥门、出阊门外,转入山塘街,至虎丘而止。整个画面包括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风光山色、地理民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等极为丰富的内容,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景况。妙笔丹青,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水上人家、水运漕行、田园村舍、商贾云集等繁盛图景。

    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笔墨精道,气势宏大。虽不免有粉饰之处,但与历史文献相印,不失其实,故不愧为一件写实的杰作,是研究23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是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 中国国家博物馆 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英文: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 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藏品数量140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34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

    2012年11月0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3年,全球博物馆参观人数前20名统计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排名世界第三。2020年10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民国元年(1912年)7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

    民国七年(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

    民国九年(1920年)11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1949年10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

    1958年10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

    1959年8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新馆工程竣工,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

    1959年10月,"中国通史陈列"公开预展。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83年初,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28日,根据中央决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1月31日,国博闭馆开始扩建,设计方案于同年春季公布。 

    2007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

    2007年3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举行动工仪式,老建筑拆除开始。

    2007年7月23日,初步设计和概算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

    2007年7月26日,老馆结构加固工程进场施工。

    2007年8月19日,新馆基坑开挖。

    2008年3月18日,工程总承包城建集团进场施工。

    2008年7月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完成了老馆外立面亮相。

    2008年12月18日,新馆结构封顶。

    2009年12月,完成了老馆办公区装修工作,全馆职工2010年2月顺利回迁,确保了国家博物馆各项业务及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正常开展。

    2010年6月中旬,完成扩建部分外檐亮相。

    2010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

    2011年3月1日,改扩建工程竣工典礼在新建成的西入口大厅举行。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此后试运营一年举办50余个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410多万人次。

    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国博剧场举行。

    2018年3月,国博正式告别纸质门票,实行免票参观,观众持身份证即可直接入馆。除了身份证,非纸质临时身份证、老年证、户口本、户籍证明、社保卡、中小学生学生证、残疾证、军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驾照等有效证件也都可以作为入馆凭证。

    2018年12月11日,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4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官网已上线 。

    2019年9月21日至10月2日,根据工作需要和安排,中国国家博物馆暂停对社会开放。

    2019年10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开馆。

    2022年4月,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捐赠的金代河津窑白柚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新馆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建筑由两轴两区构成。两轴为:由西门到东门的东西轴线和由南到北的南北轴线。两区为:由中轴内中央大厅分隔的南北两个展区。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北门面向长安街。南北艺术长廊长260米,高28米;顶部有368个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楼顶有近2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地。


    《馆刊》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之后,时代又赋予了馆刊新的使命。在经历了历时3年半的改扩建工程之后,国家博物馆以其近20万平米的建筑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窗口,而“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办馆定位,成为国家博物馆时代转型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有一份能够反映“历史与艺术并重”的馆刊,以完善国家博物馆的学术建设。


    2011年,国家博物馆对《中国历史文物》和《近代中国与文物》进行改刊,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并突出“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办刊理念。

    新馆刊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10个印张、160个页码全彩精印月刊。其中常设古代史与文物研究、考古学研究、艺术史研究、博物馆学研究、近现代史与文物研究、展览评论等栏目,在内容策划和布局上,充分考虑学术发展的需求,紧追学术前沿,并结合博物馆主要的业务工作,配合重要展览、馆藏文物,随时增加相应专题栏目。


    目标方向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建设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称的世界级大型馆,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传播中心和交流中心。


    功能职责

    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珍藏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荟萃世界文明成果,构建与国家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中华文化物化话语表达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


    所获荣誉

    2012年11月0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全球博物馆参观人数前20名统计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排名世界第三,拥有750万游客,在前20名中增长最快。

    2017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17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11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获得“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10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22年3月,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