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戴泽
颐和园雪

颐和园雪

  • 作者
  • 收藏者
    中国美术馆
  • 分类
    油画
  • 创作年代

颐和园雪 简介

油画

戴泽 简介

  • 戴泽
    当代著名画家

    个人简介
    戴泽,四川云阳人,当代著名画家。1922年3月出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同年随其父母回国。自幼喜爱绘画,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中华民国时期国内最高学府)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等先生。1946年毕业以后,应徐悲鸿之邀北上北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院前身)助教、讲师。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从教数十年来,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名者有靳尚谊、王沂东等。曾修复徐悲鸿《奚我后》等多幅作品。应邀为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创作大量作品。戴泽是徐悲鸿重要的弟子,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批会员,徐悲鸿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个人经历
    戴泽成长于书香世家,民国时其家族为重庆云阳地区最大的乡绅之一。父亲曾创办学校、编撰辞典。1922年春天,他诞生之时正值父亲留学东瀛,那也是古都樱花最为绚烂的季节,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从一睁开眼睛,他所见的便是在一个美的世界,而对于“美”的孜孜以求、不懈追寻恰是其一生之事业。
    1943年,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傅抱石先生为我们上课。傅抱石先生认为“素人”(非艺术专业人士)和画人(专业艺术人士),对艺术的认识常常相左。素人大都认为艺术应该是“细致入微,如明信片般美丽”,画人的艺术追求相比多样。抱石先生有个不同于人的特点,他在作画时从不示人。他总是与我们讲,看别人作画就如同偷别人的东西。所以,上傅先生的课,就不要指望有技法示范观摩的机会了。当时他家住在沙坪坝的金刚坡,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傅先生爱喝酒,崇尚东晋的高士文化。这一时期他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而这也正是他教我的课程。1945年悲鸿先生开始亲自授课。1946年中央大学毕业后,受徐悲鸿先生准备去北平上班。管陈之佛老师借了路费,几经周折买到了一张机票,直奔北平而来。
    1946那一年,北平的冬天很冷。徐悲鸿先生带我去参加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当时的协会会址设在洋溢胡同14号。这里除了吴先生还住了两家人。宋步云先生一家,李宗津先生一家。吴作人先生,他还没结婚是一个人住的。当时在洋溢胡同14号里面还有个画室,归宋先生管,由他安排请模特等教学活动,晚上聚集大家画画。
    我记得协会成立时吃了一顿饭。当时,徐悲鸿对来宾逐一介绍,轮到我,徐悲鸿就跟齐白石说,他是我们这里最年轻的;齐白石说,我要是他这个年纪啊,就跟你学素描……。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把大家都逗乐了。我还带了不少作品请齐先生点评。那顿饭安排在吴作人先生的那个房间里,摆了一大桌。吃完饭,宋先生还为到场的会员合影留念,如今,这张照片成为美术史上的重要历史文献。
    1950年,由对外文化委员会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会,是一个特大型的艺术展,展品由古代和现代两部分组成:古代部分都是故宫的国宝;现代部分则是征集全国的作品,主要在北京、杭州两地画家作品中选拔出,最后由周总理亲自确定去留,我的画入选其中。同时,我还作为展览会工作人员,负责护送展品。临行前,徐悲鸿先生请吃饭,为我践行。到了国外,我们也有通信,他嘱咐我安心学习,不要想家。
    德国印象很深的是魏玛城,那是歌德的老家,他写过一本书,跟自传一样,叫《少年维特之烦恼》,当时中国知识分子都读了,还有一本叫《浮士德》,大厚本,好像郭沫若翻译过。我在那儿看了歌德博物馆,歌德在意大利旅行的收据,订得很有条理,我还留言了,写的是:“我爱歌德,我爱魏玛。”还有德累斯顿,它的雕花石头房子很好看。
    1953年9月徐悲鸿先生突然去世,留下大量遗物需要整理,包括油画、国画、收藏品和大量文史资料。当时我正三十出头,义不容辞挑起整个整理遗物的重担。和几个同事一起把遗物分门别类,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完成,并对部分画作进行了修复,做了详细的工作日志。同年中央美院决定举办徐氏遗作展。我又肩负起修复徐悲鸿先生名作《奚我后》的任务。
    经过将近一周的日夜奋战,总算赶在开幕前修好,顺利赶上了徐悲鸿遗作展。在后来出版的画册上也都采用了这幅经我修复后的《奚我后》。1982年,新街口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建成,我又从新写过一次。
    1953年我是边上课边抽出业余时间整理徐悲鸿先生的遗物,准备遗作展。同年正在带靳尚谊所在的毕业班,那时候的毕业创作都是画领袖像。我负责的甲班班长是马常利,业务班代表是靳尚谊,相当于的课代表吧。同学中很多都是著名画家,比如张重庆,李京生,邵晶坤等等。我当时刚从欧洲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回来,在苏联游学的经历令同学们都很认可我,大家学习兴致很高。
    我在煤渣胡同9号院住了快一辈子,从1948年一直住到。有很长一段时间李苦禅先生也住在这个院儿。1972这一年经周恩来总理指示,苦禅先生和我,还有李可染,吴作人,刘继卣,田世光,梁树年,白雪石,王淑晖,罗尔纯等诸位先生开始为宾馆和驻外使馆作陈列画。
    晚年由于我儿时旧伤,一眼几乎失明,一眼患了严重的白内障。然心中似乎打开一扇新的窗,看的更加深刻简约。耄耋之年变法,对艺术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
    艺术年表
    1922年3月23日出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父戴鸿儒就读京都帝国大学工学院。
    1923--26年父亲时任四川省云阳县中学校长、云阳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期间,父亲于上海参加商务印书馆《综合英汉大辞典》编译工作。
    1934年毕业于四川云阳故陵镇中心小学。
    1938年毕业于云阳中学。同年父亲去世。
    1941年毕业于重庆精益中学,王琦时任美术老师。
    1942年以榜眼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吕斯百,傅抱石,黄显之、秦宣夫,谢稚柳,陈之佛等名家。
    1943年傅抱石亲授中国美术史,时年大二。
    1945年至大学毕业徐悲鸿亲授油画色彩课程。
    1946年7月完成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业,随中央大学复原到南京。随后接到徐悲鸿来信,获邀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同年9月到北平就任徐悲鸿助教。年底与齐白石、李可染、吴作人、董希文、宗其香等人共同加入徐悲鸿主创的北平美术家协会。
    1947年创作油画《乞丐》、《东总布胡同》等,并参加了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的国立北平艺专、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的联合画展。
    1948年5月因创作油画《马车》被徐悲鸿提升为讲师。他和妻子是经师母廖静文介绍认识的,同年两人结婚,恩师徐悲鸿作为他们的证婚人出席并赠字画勉励。1949年7月同韦启美,韦江凡到北京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写生。年底参加京郊土地改革工作队,开始构思创作《农民小组会》和一些列土改题材作品。1950年土地改革工作结束,完成油画《农民小组会》、《和平签名》。作品入选同年7月的中国艺术社会主义国家巡回展到前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展出。
    1950年在徐悲鸿力荐下,作为中国艺术巡回展工作人员赴莫斯科、列宁格勒、柏林、华沙等地做游学访问。在前苏联管辖的德国柏林游历。在当时的写生作品中,记录下柏林墙建立之前完整德国的最后景象。1951年3月随中国艺术展览会至民主德国柏林并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同期创作作品《青年联欢节》
    1952年参加吴作人先生创办的《十张纸斋》沙龙。
    1953年6月随中央美院赴麦积山写生,画下大量当时还未遭损毁的佛教造像及壁画。
    1953年徐悲鸿去世,作为治丧委员会最年轻的成员主持修复《奚我后》等徐悲鸿遗作,并协助师母廖静文筹备徐悲鸿纪念馆。同年,任靳尚谊先生毕业班主任。
    1954年同宗其香,梁玉龙、武必端等人前后两赴朝鲜为志愿军创作。
    1956年受炮兵展览会之邀,为军事博物馆创作《南昌起义》。
    1957年创作《胜利的行列》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在《中国青年》上出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计划实施12年规划,受鼓舞创作《规划》并出版。
    中央美院展开素描艺术大讨论。为研究雕塑素描,走访面人汤传人汤子博,玉雕老艺人潘秉恒。7月反右开始,每天早晨画北京城。1960年代初,赴大连、山东大渔岛写生。同年赴黑龙江、四川、河北太行山等地写生。
    1958年中央美院师生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同年赴石景山开门办学。
    1959年创作历史题材油画《肥水之战》、《义和团》、《谅山大捷》,随后经上海教育出版社印刷出版并作为历史教学挂图发行。
    受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之邀先后赴宁波、上海进行大量素材写生和细节考证,创作历史题材油画《义和团》,《张献忠》、《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收藏。应民族画报之邀赴广西鹿寨创作大炼钢铁相关题材作品,并在民族画报出版
    1960年中央美院进行齐白石研究讨论和印象派研究讨论。受油画系委托撰稿介绍印象派的文章。
    1961年受大连自然博物馆邀请,赴大连创作《海港》。同期创作大量写生。
    1962年同侯一民等人赴大鱼岛实习写生。
    1963年6月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赴太行山脚下平山县西流水村写生。
    9月受中国美协资助,同潘世勋赴西藏写生。
    先后途径中印边境、日喀则莎迦县、拉萨当雄县、拉萨市等地写生
    1964年6月返回北京。回京后创作《春耕》、《林卡》、《莎迦熊妹村》、《播种》、《三姐妹》等作品
    1963年深入西藏,历经一年时间创作写生,记录下原生态的西藏风土人情。
    1964年回京。1968年住了半年牛棚,同住的还有吴作人,华君武,常任侠,侯一民,邓澍,钱绍武,宗其香等人。和古元住上下铺
    同年赴徐州应王杰纪念馆之邀创作油画《王杰牺牲》。
    1969年随中央美院到河北省磁县学习劳动。1970年同王怀庆为国庆活动赶画油画《毛主席与林彪》。
    应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之邀重画《义和团》。
    1971年应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之邀创作《大泽乡起义》及《义和团》,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单幅宣传画
    1972年被国务院机关事业管理局抽调,同吴作人,李苦禅,刘继卣,田世光,白雪石,罗尔纯等入国务院宾馆绘画组创作。
    1973年赴四川三峡地区写生。
    1974年中央美院全校到户县向农民画家学习。创作《批林批孔会》。赴天津大港油田写生。
    1975年调北京军区柯棣华创作组创作《转运途中》。
    1976年随中央美院赴东方红炼油厂开门办学。
    1977年赴黑龙江黑河写生。同年赴秦皇岛玻璃厂,同任之玉创作《毛主席参观玻璃厂》应中国民族宫之邀,到黑龙江黑河写生,创作油画《岔沟之战》并参加民族宫民族艺术展。
    1978年创作《画家徐悲鸿》,参加全国美展、巴黎沙龙中国艺术展、建国三十周年展和香港中央美院画展等。
    1979年应颐和园文物管理处之邀,重新临摹荷兰画家胡博晚清时期作品《慈禧像》。同年创办中央美院继续教育学院。
    1980年到1981年,同李瑞年赴西双版纳写生。在云南遇到植物学家蔡希陶,创作《科学家蔡希陶》
    1982年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戴泽、韦启美、罗尔纯、夏肖敏联合作品展。同年第二次修复徐悲鸿代表作《奚我后》,并协助廖静文筹备新的徐悲鸿纪念馆。协助廖静文创办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并兼任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研究会主任。
    1983年当选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委员,民主同盟书画会副会长,会长为吴作人。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工会主席。
    同吴长江、文国璋、方增先赴青海玉树讲学和写生
    1985年参与创办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
    1986年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教学工作。
    1991年应新华社之邀创作《毛泽东与廖承志》,印成邮票纪念封发行。
    赴宁夏贺兰山写生
    任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饭店贵宾楼举办“戴泽油画展”。
    1997年到1998年为北方交大创作《宋应星》和《茅以升》。
    2004年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巨匠鼓浪屿写生展。
    2006年参加北京保利《徐悲鸿和他的学生们》油画展。
    2007年参加南京《名城会》油画展。
    2009年参加《中央美院素描60年》展。
    2014年开设自己的个人微博。
    2016年1月受央视专访,制作专题片《翰墨音缘》。
    展览
    1947年油画《乞丐》、《艾中信》、《老佟与列宁》、《东总部胡同》等作品参加北平国立艺专、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系徐悲鸿所办,非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画展,在北平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
    1950年参加中国艺术展览会社会主义国家巡回大展,《和平签名》和《马车》在前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巡展;
    1954年《修桥》、《钢铁运输线》、《大同江上》、《平壤之路》、《平壤广场》等在北京参加中国美协展览;
    1954年年底创作《小会计》参加全国青年美展;
    1956年《南昌起义》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加炮兵展览会展览;
    1982年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戴泽、韦启美、罗尔纯、夏肖敏联合作品展;
    1983年创作油画《肝胆相照》、《孙中山》、《李公朴》、《史良》,参加全国民盟美术作品展;
    1992年在北京的北京饭店贵宾楼举办“戴泽油画展”;
    1992年在参加台北举办的“传奇的一生——徐悲鸿展”;
    1994年在纽约“东方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
    2005年参加南京《徐悲鸿诞辰110周年》展;
    2010年在北京新文化运动馆(北京大学红楼)举办个人画展;
    2010年在北京参加中央美院参加《素描》展;
    2012在北京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
    2013年参加“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
    2013年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在时代的‘现场’——全国写生美术作品展”
    2014年参加“艺坛十皓”绘画百年大家作品邀请展;
    201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
    2015年参加“继往开来”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
    2016年参加“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巡展
    2016年参加在太庙艺术馆举办“文明的回响(第一部):穿越敦煌”展
    2017年在北京翰海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2017年参加由北京市总工会主办、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承办的“时代劳动者”美术作品展
    代表作品
    《农民小组会》、《马车》、《和平签名》、《胜利的行列》、《岔沟之战》、“社会主义国家见闻”系列、“北京城”系列、“西藏写生”系列
  • 中国美术馆 简介

    中国美术馆(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是中国唯一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始建于1958年,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并正式开放,主楼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


    据2020年7月美术馆官网显示,中国美术馆主楼1至6层楼共有21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6660平方米;另有有3000平方米的展示雕塑园和4100平方米的现代化藏品库。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1万余件,覆盖古代到当代的中国艺术名家代表作品,兼有外国艺术作品和丰富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


    2010年,中国美术馆被原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 [2] ;2018年,中国美术馆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馆长吴为山。


    历史沿革

    1958年,中国美术馆开工建设。


    1963年,中国美术馆正式开放,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


    1995年,中国美术馆启用4100平方米的现代化藏品库。


    2011年3月2日,中国美术馆开始对社会免费开放。


    建筑布局

    布局综述

    中国美术馆主楼1至6层楼共有21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6660平方米;另有有3000平方米的展示雕塑园和4100平方米的现代化藏品库。中国美术馆主楼一层为1至11号展厅、二层为12号展厅、三层为13至17号展厅、四层为18号展厅、五层为19至21号展厅、六层为藏宝阁。


    中国美术馆设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和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异域同绘——中国美术馆藏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精品展两个展览。


    建筑特色

    中国美术馆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建筑,其为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大楼四周有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


    展出内容

    藏品综述

    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1万余件,从古代到当代,各时期的中国艺术名家代表作品,构成中国美术发展序列,兼有外国艺术作品,同时也包括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藏品中有苏轼、唐寅、徐渭、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蒋兆和、吴作人、李可染、董希文、吴冠中、朱德群等中国艺术大家的作品,于右任、高二适、沙孟海、启功等书法家的作品,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萧传玖、张充仁、王朝闻、潘鹤、刘焕章、文楼、朱铭等雕塑家的作品,也包括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安塞尔·亚当斯等在内的外国艺术家作品 。


    文化活动

    活动建设

    中国美术馆已举办有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之“解读艺术大展”系列、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之“二十世纪艺术家”系列、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之“少儿美育”系列和中国美术馆“大师讲大美”系列学术讲座等约200次讲座与对话活动。


    学术研究

    中国美术馆已主办期刊《中国美术馆》,出版年鉴《中国美术馆》、10篇论文集、78篇展览作品集、61篇馆藏作品集。


    所获荣誉

    2010年,中国美术馆被原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


    2018年,中国美术馆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全国美术馆界第一家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


    2020年11月20日,中国美术馆入选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名单。


    2021年6月19日,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2年3月,中国美术馆“美在耕耘——中国美术馆新年展”入选2020—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公示名单。


    2022年4月,中国美术馆展览部荣获2019-2020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


    作用价值

    中国美术馆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艺术品修复、文创产业于一体,是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