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作品曾经在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1996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近现代)专场以462000元成交。
傅抱石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屈指可数的天才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傅抱石天赋绝高,二十一岁时就完成第一部中国美术史论著,二十五岁着《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书法、篆刻、绘画、文学都有上佳水准。后负笈东瀛,学业大进而视野更阔,已是成熟的美术史论家。归国后任教于悲鸿先生领导的中央大学美术系。抗战期间曾追随郭沫若先生任职于政治部三厅,后又随郭退出三厅,再任中大教授,住在重庆西郊金刚坡下,此时期是抱石艺术生涯最重要最辉煌的一段。他这期间山水画有了长足进步,逐渐形成了自家面目。
在人物画创作上,他更有一番继往开来的雄心。在徐悲鸿的影响下,傅抱石在四十年代创作出重要的代表作品,如《大涤草堂图》(1942年)《兰亭图》(1942年)《访石图》(1942年)《对牛弹琴图》《洗手图》(1942年)等。这些件作品都在1942年的“壬午画展”中展出,在他本人的《壬午画展自序》有很全面、深入的论述。这些作品标志着抱石绘画艺术已经成熟,并开始向更高峰前进。成为具有史料价值的艺术珍品。
傅抱石擅取历史故实入画,选材范围之一乃晋代高贤风雅之遗事,在脍炙人口之〈竹林七贤〉外,〈洗手图〉亦属好引入画者。
其典故取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内容述东晋显宦桓玄酷嗜书画,招邀宾客观赏,为免触污,遂令观者先洗手,方可展卷观看,本幅所写即此情状。桓玄端坐屏风下,其后有一宾客刚刚洗毕,正在用毛巾擦手, 一童仆在傍恭敬地端着脸盆。画面右边是三位文人雅士,正在翘首期待着早日欣赏到书画藏品。画面中央有一屏风,一位婢女静立于一侧,所有这一切都彰显出主人尊贵身份和风雅气质。
全画布局简洁,人物位置编排有序,而观画、洗手动作,环环相扣,既清晰点出主题所在,也交待了宾主身份。画家笔下刻划削繁就简,无斤斤约束于繁琐细节,笔到意到,潇洒自如,极摄晋贤高致逸韵。
桓玄酷爱书画艺术,他看到别人藏有法书名画,都想据为己有,他篡位以后,更是把晋朝皇室收藏的书画全部收入囊中。当初刘牢之派其子刘敬宣来降时,桓玄就是用书画来招待他们。
著名画家顾恺之也与桓玄颇有交情,他曾给桓玄寄了一箱自认为画的比较好的作品,桓玄打开箱子后加以观摩整理,奉为至宝。对于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桓玄更是爱不释手,“乃撰二王纸迹杂有缣素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
桓玄本人也堪称是一代书法家,尤工草书。他自比王羲之,但“议者未之许,云可比孔琳之”。庾肩吾《书品》将桓玄的书法与羊欣、卫夫人等十五人列为中之上品,评其书“筋力俱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