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李昭道
洛阳楼图

洛阳楼图

洛阳楼图 简介

37.5x39.7,绢本,设色、青绿,轴,台北故宫博物院。江渚上高楼层起,内有人对谈读书,童仆捧食穿梭来往.回廊有人遥向远处揖拜,石桥上宾客乘骑而来.此轴画幅虽小,楼阁交互,精整有序. 此图为典型中轴对称建筑群组合,下有台基承托,总体平面如凸字形,主殿高阁为设于双层台基上较大建筑物,殿前另设月台,正偏两侧有踏道可上下,前有河流,使画面显得清幽雅致.(注 1)主殿是相连的两个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楼正前方有突出的抱厦一间(正前面出一间前廊),左右则有平台伸出.抱厦有斗栱檐柱和歇山屋顶.楼四周围有环廊,钩栏顺著楼身与抱厦安装,使楼面呈十字形.屋顶前低后高错落,用勾连搭的做法.(将两三座房屋沿进深方面连接起来,中间不做隔墙,以扩大室内使用空间.)楼阁屋檐翼角起翘甚为明显,屋檐翼角下方有角叶装饰,应属于南方建筑装饰风格. 右方宅院由纵深增加院落,两边有配殿主次分明,左右侧院称为跨院.此画前方临水处绘有与厢房开门相通,门不对外开敞的门壁,院内似为佛堂祭祀之所.此图建筑物合理安置于自然山水中,部份建物徒手画不用界尺.若由图中树石写意重点染的画法,及斗栱用一层枋一层栱简化方格重叠起来的形式,可能是元人甚至是明初根据早期画稿临摹或改画的.(注2)画上[李昭道]款系后人添加,诗堂董其昌题跋亦伪,清朝于敏中跋文已指出,此图可能原是手卷而非长轴. 李昭道(约活动于八世纪初),字希俊,李思训子.曾任太原府仓曹,玄宗开元年间直集贤院,为中书舍人,后人尊为[小李将军]. (台北故宫官网)李昭道。本幅: 丹青盈尺较纵横。妙写高楼擅洛京。跋马垂鞭值休暇。漾舟近岸有逢迎。将军自是超凡绘。宗伯犹疑著定评。风物盛唐传仿佛。几回感慨托怡情。乙未(1775年)仲春。御题。(印记:乾隆宸翰); 上方: 曩从京师。见唐小李将军画洛阳楼图。纵横盈尺。其中楼阁交互。台榭参差。朱帘绣幕。掩映深秀。人物山川。皆细如发。方寸之间。极江云变化之致。向有米元章。贾秋壑。赵文敏。吴文定。诸公题跋。及珍藏图章。其为真迹无疑。今归藏于项墨林家。而诸公印识悉失。想流传有所脱落。或为裱工裁去。皆不可知。然数百年之物。兵燹之余。而全图尚在。非神物护持。乌能至此。墨林其宝诸。癸丑(1613年)九月。其昌题。(印记:董其昌、宗伯学士); 下方(写在裱绫上): (乾隆御识)是帧界画整严中。气韵复极流动。且尺幅而具千里之势。绢素甚旧。即以属之小李将军。固无不可。惟诗堂董其昌题字。笔力苶弱。不类香光他书。所云曩见是图。有贾秋壑。米元章。赵文敏。吴文定。诸公题跋。及珍藏图章。今归项墨林家。而诸公印识悉失云云。既有诸人题跋。则当是手卷而非长幅。其改裱又系何时。藉如所云。曾归项元汴。何以幅中不见有项氏收藏诸图记。且董云诸公印识悉失。何以帧右下方。秋壑二字印宛在。其昌非昧于精核者。既欲品题。不应粗率若此。盖画幅本是旧物。庸手赝作董跋。以冀鉴赏有据。并幅中署款。亦系妄添。不知画果真。即无款何妨。而碔砆之混。则不可不辨。既以成诗。并识于此。臣于敏中奉勅敬书。(印记:臣于敏中、依光日月); 诗塘: 自足千古。(印记:乾隆御笔)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古希天子,寿,八征耄念之宝,宣统鉴赏,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收传印记:秋壑,入骨髓,子子孙孙永保之,俊逸参军,(三印不可辨);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第五册,页2622-2623;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4-5; 故宫书画图录,第一册,页15-16。

李昭道 简介

  • 李昭道
    唐代宗室,画家,唐太祖李虎六世孙

    李昭道(675年-758年),字希俊,陇西成纪 (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画家,唐太祖李虎六世孙,彭国公李思训之子。

    门荫入仕,起家太原府仓曹,迁集贤院直学士,官至太子中舍人。乾元元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

    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画风巧赡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论者亦有“笔力不及思训”之评。曾作《秦王独猎图》。画作有《海岸图》《摘瓜图》等六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明皇幸蜀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亲属成员

    天祖:李虎,北周柱国大将军、唐国公,追封唐太祖。

    高祖:李祎,追封郇王

    曾祖:李叔良,左翊卫大将军、灵州都督、长平肃王

    祖父:李孝斌,原州长史、华阳县公,赠宁州刺史。

    父亲:李思训,右武卫大将军、宗正卿、彭国公。


    个人作品

    《明皇幸蜀图》,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虽经过这么久远的时间,仍然清晰可见。

    所谓「明皇幸蜀」就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放弃首都长安,迁至四川避难,这幅画就是记录唐玄宗到四川避难途中的情形。

    画面中绘着壮丽险峻的山川,仔细观察可以看见山下山中有些很小的人骑着马,行经在这蜿蜒崎岖山路间,这些人马就是唐玄宗到四川避难的队伍。画面左边中段的山间,有些用木材搭建的路,这就是古代的「栈道」,那是因为这些悬崖峭壁上没有路可通行而搭建的,所以「栈道」底下是悬空的,十分危险。这幅画兼具着历史及政治意义,因为李昭道将安史之乱的文字历史转化成生动的画面。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