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画馆
陶瓷馆
热搜榜
搜全站
下载App
退出登录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用户已注册
注册
注册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新用户登陆即注册账号,登录即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账号或密码错误
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林则徐
行书四条
首页
艺术名人馆
林则徐
行书四条
行书四条
作者
林则徐
分类
未分类
创作年代
清
行书四条 简介
林则徐 简介
林则徐
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清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不久,林则徐被构陷革职,发往新疆戍边。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人物生平贫苦童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子时出生在福建县侯官(今福建福州)的左营司巷林氏北院后租屋。他的父亲林宾日因乡试不第,在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时庵第五女。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次子即为林则徐。
林则徐出生时,林家已是家道中落,外债颇多。林宾日虽为私塾先生,但因大部分用来还债,加之家里“食指既繁”,开支日大,“贫窭益甚”,三餐都无以为继,时常断炊挨饿。廪生的津贴,不足以养活一家人。在此情况下,陈帙只得以女红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林则徐在母亲的支持下,虽不用代劳家计,但每天到书塾之前,都会先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
贫寒的家世和生活境遇的刺激,使林则徐较一般的孩子早熟。他自少“沈敏悫谨,事亲至孝”,“天怀敦笃”,对辛苦劳作的母亲体贴同情,尽力相助。这种品质与作风,在他为官后,表现为始终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中举成家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开明的父亲教导,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童年是颇为快乐的。林宾日也非常重视对林则徐的教育。四岁时,林宾日已将他携入塾中,教以晓字。六岁时,林则徐开始学作文章。七岁,已经熟练文体。由于林宾日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林则八、九岁时,就在学堂上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他在书塾常常以佳作得到奖金。眼见家境依然贫穷,有人曾叫林则徐改业,但林宾日不许,他认为儿子日后必飞黄腾达,名成利就。
嘉庆元年(1796年),十二岁的林则徐当选为孔庙佾生。嘉庆二年(1797年),林则徐参加府试,获第一名。同年,林宾日成贡生。次年(1798年),林则徐考中秀才。从中秀才到中举人之前,林则徐除有时在馆教读谋生,大多时间在鳌峰书院学习。在院长郑光策指导之下,林则徐专心向学。入读期间,林则徐通过父亲结识学者陈寿祺,受到陈寿祺经世匡时思想的影响。与郑光策的女婿梁章钜交往甚频,两人同时立下“经国救世”之志。
嘉庆九年(1804年)秋,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河南永城知县郑大模之女郑淑卿为妻。十二月,林则徐前往京师参加会试,次年(1805年)三月名落孙山。十一月回乡后就在福州北库巷开设“补梅书屋”开班授徒。
初任仕途
嘉庆十一年(1806年),五月,张百龄任汀漳龙道,曾见到林则徐,当即目为“大器”,并“广为延誉”。秋,林则徐为解决家庭生计,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书记。该职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当时厦门的社会风气败坏,走私鸦片问题严重,历任同知皆是贪吏,外商贿赂成风,无人打击走私。林则徐认识到鸦片问题、烟贩伎俩,扩展了眼界。在任内,他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秋被张师诚招为幕僚,专司笔札。林则徐跟随张师诚四年,深受其器重,并获知了不少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张师诚对林则徐给予培植,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一一传授。林则徐成为张师诚的幕宾,是他一生中的重要经历。
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月,林则徐离闽北上,赴北京第二次参加会试。次年(1809年)四月,林则徐会试落选,离京南返。六月,仍入张师诚幕。七月至九月,张师诚主持镇压海盗蔡牵叛乱,林则徐获准一同随往,参与其事。凡张师诚的“筹海文移”,均出自林则徐手。张师诚事后称赞林则徐:“是役也,僚属睹余督剿之劳,佥谓非余先得贼踪,飞檄催战,未必能如斯神速。”十一月,张师诚推荐林宾日为将乐正学书院主持,使林家经济得以改观。
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月,张师诚入觐,林则徐随行,为第三次会试做准备。嘉庆十六年(1811年)二月,二十六岁的林则徐第三次参与会试。四月二十七日,赴京会考,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即请假归省。
林则徐部分画像
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月,林则徐北上回京,途经南京时,受到时任两江总督张百龄的厚待。嘉庆十八年(1813年)正月,林则徐继续北上,五月抵京,入翰林院庶常馆,致力于研习清文。四月,庶吉士散馆,林则徐以翰林编修待用。七月,充任国史馆协修。嘉庆二十年(1815年)二月,承办《大清一统志》“人物名宦”部分。三月,“派充撰文官”。九月,在翻书房行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闰六月,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充江西乡试副考官。林则徐对这次试差态度认真,但凡“已荐之卷”,都要逐篇分评,“未荐之卷”,也要“逐卷涉笔”。发榜后,众人皆称此次录有许多清贫学子,谓之“清榜”。十月回京后,被派在翰林院清秘堂办事。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正月,负责筹办经筵宣讲事宜。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三月,充任会试同考官。闰四月,派充云南乡试正考官,八月抵达昆明。林则徐将旅途中的见闻和行程记下,写成《滇轺纪程》。十二月返京复命。
此外,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1820年)四月中旬间,林则徐曾短暂参加“宣南诗社”的活动。
林则徐在翰林院度过七年岁月,在此期间,他的子女相继出世。单较二百两银年俸,根本不足以应付家庭开支。唯有间中在书塾教书,或寄卖自己的书法作品帮补家用。任京官期间,他没有过多地沉溺于官场交往,而是利用京师藏书条件,博览群书,著有经济专书《北直水利书》。
历职地方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林则徐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博尔济吉特·琦善办事不力,使工程进度缓慢,引发水灾。经过调查后,林则徐发现:这是由于料贩囤积居奇工程用料所致,于是提出命地方官吏“严密查封,平价收买,以济工需”的建议,被嘉庆帝采纳实施。四月,林则徐在京察中获一等,被“记名以道府用”。同月被授为浙江杭嘉湖道,自此结束了京官生涯。
林则徐在浙有志一展抱负,但深感为政艰难,不免对官场积习不能相容。所以在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林则徐得知林宾日在原籍患病的信息后,当日就以本人有病为由辞官,奉母登程回籍。八月返回福州时,林宾日已病愈。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林则徐为家庭生计,被迫再涉官场,北上赴京补官。此时,林则徐的座师曹振镛、房师沈维鐈一直为他斡旋,而道光帝亦知林则徐任内的政绩卓越,特地召见夸赏,说“遇有道缺都绐汝补”,并于四月破格命他“仍发原省以道员用”。六月徐抵杭州后,被派为本科监试。八月,林则徐获知简放江苏(南)淮海道讯,十二月始往就任。期间署任浙江盐运使,协助浙江巡抚帅承瀛整顿浙省盐政,取得一定成绩。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在淮海道不到一个月的林则徐被擢升为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甚至黑夜潜行,明查暗访,验尸时亦亲自动手。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他并认为江苏之风气败坏,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同年夏季,江苏大水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聚集,将成民变,官府照样追税。江苏巡抚韩文琦力主用兵镇压,林则徐极力反对,他乘船前往灾变地区,赈济灾民,平息民愤,恢复社会秩序。同时明确了江苏吏治民风败坏的“病根”所在,开始认识鸦片的毒害。同年夏至初冬,江苏大水,林则徐力主挖刘河故道泄水,取得成绩。十一月抵京时两次受到道光帝召见。道光帝对林则徐的工作备加赞赏,并希望他“勉为良臣”。十二月返抵苏州后,奉命署任江苏布政使。道光四年(1824年)七月间,解决水灾问题,林则徐为向地方督抚提出暂垫官款,疏浚三江水道的意见。江浙大吏孙玉庭等根据林则徐的建议,商议兴修两省水利,并奏请命林则徐综办江浙水利。道光帝允准。闰七月十七日,林则徐母陈氏在籍逝世。林则徐闻讯时,正准备履勘水利工地,获知讣讯后即照例丁忧奔丧。办理丧事后,不幸得疟疾,在原籍守制养病。次年(1825年),经江苏大吏举荐,林则徐参与了一些海运的筹办工作。随后即以在堤工“构劳成疟”为由请辞,回籍调理。
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清廷命林则徐以三品卿衔署理两淮盐政,但被林则徐以持服未满,患病体弱的理由推辞。道光七年(1827年)五月,清廷命林则徐为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事。闰五月,林则徐到任。不久,又擢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十月,闻父卒讣讯,南归奔丧。次年(1828年)在籍守制期间,为改善福州水利情况,与官绅协力重浚小西湖。
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因父丧服阕,北上赴京觐见,并候缺。闰四月,与辛未同年三十四人在北京宣武坊南龙树院举行雅集。在此期间,与张维屏、潘曾莹、黄爵滋、彭蕴章、周作楫等有交往活动。六月,受任湖北布政使,十一月调任河南布政使,次年(1831年)二月到任。到任之初,就受命确收河南各州县悬款,解决当时财政上多年未决的问题。针对沿长江一带水灾严重,民食不敷,灾民流亡的情况,他应江苏督抚陶澍、程祖洛的请求,在河南代为采购米麦,还向程祖洛建议在江苏鼓励商人自行采购来解决粮荒。七月,调任江宁布政使。为采办米麦和履勘水灾、赈恤情况而取道淮扬往江宁,八月抵任。为解决救灾问题,他提出倡捐、煮赈,资送、留养、收孩、瘗棺、捐衣、劝粜、养佃、典牛、借籽种、禁烧锅等十二则建议,经两江总督陶澍采纳后,奏请施行。自道光十年(1830年)起,林则徐历经楚、豫、苏三省,在兴修水利、救灾办赈、整顿吏治等方面都作了较多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博得了一定的声誉。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由于钦差、工部尚书朱士彦的推荐,奉命总司江北赈抚事宜。同月,由于政声远扬,道光帝希望林则徐“务除河工积习,统归诚实”,因此擢升他为河东河道总督。林则徐请辞未果,即于山东邹县接河督任。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查看沿河地势,水流情况;为了较好地推进治河工作,曾在屋壁上绘制了黄河的全部形势图,作为指挥施工的依据。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六月抵达苏州。从这一年起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的境况,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受命禁烟
主词条:虎门销烟
道光十八年(183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虎门销烟使林则徐闻名中外。道光帝对他在广州的禁烟功绩也于以肯定。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
虎门销烟各类画作、还原场景
远贬新疆
但在禁烟不久后,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爱新觉罗·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指责林则徐所言是一派胡言。
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爱新觉罗·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失败。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十一月,林则徐抵达新疆。他将由西安至戍所的经历逐日记录,写成《荷戈纪程》。在新疆时,林则徐前往各地履勘垦地、兴修水利,颇有功绩。
再获启用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清廷命林则徐回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补。十一月,清廷重新起用林则徐,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则徐被授为陕西巡抚,七月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林则徐任陕西巡抚后,便上书宣称陕西“东北毗连晋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纷歧,奸究易于出没。如佩执凶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为民害”。并表示决心要把“除暴安良”“严缉捕以靖地方”,作为接任陕西巡抚后的“首务”。当时刀客的活动主要在关中地区,尤以渭南、富平、大荔、蒲城一带最盛行。他们“有窝巢以为藏身之固,有器械以为抵御之资”。所以“不独兵役避其凶锋”,即州县营员亦“惜费惮劳”,“望而却步”。林则徐上任后,对地方官吏兵勇的所谓“锢习”,首先是“剖析开导,务令极力破除”,增强他们“缉匪”的勇气和信心,然后以“马得讽纠众夺犯伤差案”,从渭南刀客下手。此案原发生在五、六月间,七、八月林正式接任后,便“亲提研鞠”,除判首犯马得讽以斩刑、“就地正法”外,而将刀客赵恩科子、史双儿等人,“不分首从,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到是年底,由于林则徐积极督剿,在关中东部各县,以及陕北的安塞等县,又相继缉获一百四十六人,从严惩处明确称为“刀匪”的四十六人。道光帝闻讯,朱批称赞林则徐“所办甚好”。
在镇压了“刀客”之后,林则徐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万石存粮向贫民平粜,对于无力购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方收养,省城西安即收养极贫百姓三四千人;劝绅商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其所在村寨的贫困户,并令地方官与各地富户收买、质押耕牛,以免影响耕种;另一方面,向清廷连上《被旱各属分别缓征折》《咸宁等十二州县应征粮石展限奏销折》,请求朝廷缓征钱、粮。为从根本上免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
林则徐雕像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在滇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七月,因维护云南边境安定、镇压反抗得力,林则徐被加授为太子太保,赏戴花翎。
病重逝世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林则徐奉命议复有关云南开矿问题。四月,林则徐派兵镇压腾越彝民暴动。五月,林则徐因旧病复发,请假调治,六月后病势加剧,奏请开缺,在得到批准后卸任回乡调治。十二月,居南昌养病度岁。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林则徐返抵侯官。六月,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众发动金田起义。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起义。林则徐抱病从侯官起程。
由于他疾病未愈,疝气不时发作,结果要躺在特制的卧轿,由福建、广东山区,一路直达广东,到潮州时,开始严重下痢,到了普宁行馆,已病入膏肓,不得不暂住于此。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辰时,林则徐在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下,指天三呼“星斗南”后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在报丧奏折到京前,清廷于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在他死后,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赐谥“文忠”。云南、江苏将其入祀名宦祠,陕西则建专祠祭祀。
主要影响放眼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使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状况,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
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林则徐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他萌生出“师敌长技以制敌“的思想,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为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林则徐着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近代国际法开始在中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从中国国际法学史角度看,他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
后来,林则徐把《四洲志》的资料送给好友魏源。在林则徐的嘱托下,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大量资料,并几经增补,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写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影响到了此后清政府内部发起的洋务运动,同时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影响到后来的“明治维新”。
治理水利
林则徐是一位出色的治水专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同时还重视赈灾济贫,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则徐曾著《北直水利书》。《北直水利书》除经济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后来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将《北直水利书》改编成《畿辅水利议》。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擢升东河河道总督。到任后,林则徐立即补修治水方面的知识,验催河工,保持质量,处分办事不力之官员,下令检验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折中表示:“周历履勘,总于每垛夹档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宽丈尺,相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计束,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厅不拆。”
林则徐做事如此认真,令贪官无可作假,桃汛来时,两岸安然无恙,道光帝多次称赞。当林则徐的对治水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日丰,诗人张际亮向林则徐提议将黄河河道改道北流,从山东利津入海。林则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员都反对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则徐不能独揽全局,张际亮之提议遭否决。直到林则徐逝世前不久,还表示张际亮的治河方略是对的。林则徐逝世后,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防塞策略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俄国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颜扎·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虎门销烟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书言事,痛陈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的危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读后深为所动,即于同年底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使粤查禁鸦片。
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为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变革实践。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廷革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十九个月。在34天内收缴了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销烟的正义行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历史评价
吴月霄在《呈瓶泉居士林少穆先生则徐》中称赞:北斗士星明,中流一柱擎,勉为民社望,霖雨慰苍生。
与林则徐同代的梁廷枬在《夷氛闻记》中评论道:文忠(指林则徐)聪达谙练,集思广益,视国如家,兵旅所过,文戒预颁,村市秋毫无扰,及遇敌临阵,又教以成法,人人争先,其忠勇之气,早有以慑服远人,推诚士卒。
晚清学者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中,对林则徐的评论是:(林则徐)朝夕孜孜不倦者,国政民瘼两大端而已。公盛德纯忠,丰功伟绩,他人得一已足名世,而公所树立,偻指未能尽。其尤著者,新疆屯田、江南漕赈、云南回务三事,皆以一时贻百世之利,一心布万民之泽。粤东烧烟之役,虽论者谓之过当,而西人倾国之资,虽缴至二万余箱,终公任番舶不能逞志于粤。二十年来洋人记载,于中国大臣皆直斥其名,惟公则尊之曰林文忠,无敢慢之者。
晚清学者李元度在《林文忠事略》中说:公(林则徐)于政事,无所不尽心,而其尤关天下治乱之数者,则以办夷务、剿粤寇二者为最巨,而皆斋志以终……然待人以恕,接人以诚,人咸乐为之用。
清末民初赵尔巽主编《清史稿》:
清末民初蔡东藩《清史演义》:焚烟之举,虽未免过激,然使省省有林、邓,则善战善守,英何能为?且但患畏葸,不患孟浪,本出自宣宗之口,林、邓二公,不过奉上而为之耳。何物穆彰阿,敢行炀蔽,妨贤病国,纵敌殃民,弛一日之大防,酿百年之遗毒。不知者谓鸦片之祸,起自林文忠,其知者则固谓在彼不在此也。曾任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包令在《钦差大臣的生平及著述》中认为,林则徐是“中国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他说“在中国,可以说林则徐是该国人民的缩影——那个庞大帝国的舆论集中表现在这个人身上。他是中国的一位理想的爱国志士。他是圣人,而且是万圣之圣。他把自己的智慧同传统的智慧结合了起来”。包令还说林则徐是“中国爱国志士的骄傲”,“太伟大了,他不会被遗忘”,“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
德国思想家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中国政府终于到了非立即采取坚决措施不可的地步……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
美国学者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是(道光)皇帝的化身。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准备采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务是毫无希望的。
英国香港史专家安德葛《香港史》:(林则徐的禁烟计划)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意料,(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
美国华裔学者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①林担任省级官员时,以他的勤奋、改进政府工作的强烈愿望以及全力为民谋利的信念而著称。②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两三代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专政革命家毛泽东曾言,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评价林则徐:他的经历清白无瑕。他有着一个从未犯过错误的人的强烈信心。他为人处事很讲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
轶事典故名字来由
关于林则徐姓名中的“则徐”,及其字的来由,有许多说法:这些说法中,当以《闽杂记》说较准。因为徐嗣曾在当时以“喜士如嗜欲”闻名,这样爱士的大吏,自然容易博得一般士人的崇拜。
改诗深意
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年轻时功名未就,跌宕不羁,曾有咏新月诗云: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林则徐读了,认为女婿诗虽好,但却小有不妥,于是替他把“必”字改为“况”字。沈葆桢的诗托月言志,未免自视清高,气量偏狭。林则徐把它改为“何况清辉满十分”,诗意迥然不同,成为功名未就时,蓄才积识以备济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实现治国安邦的宏图大业;而且对照上下句,诗中隐含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深意。
藏书之好
“林则徐印”
林则徐从政之暇,尤喜藏书。举进士后,居于文藻山,早年以“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颂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为志,潜心搜罗前朝及当代各类书籍。藏书楼有“七十二峰楼”、“云左山房”,专用贮书,积三十余楹。贬谪伊犁时,以大车7辆,载书20箧。临行前赋诗云“纵使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有《云左山房书目》抄本传世。藏印有“林少穆珍藏印”、“河东节帅,江左中丞”、“宠辱皆忘”、“读书东观,视草西台”、“吴越秦楚齐梁使者”等十数枚。原藏书之所“七十二峰楼”于1948年被洪水冲垮,后福州市政府拨款重建。佛门居士林则徐青年时期便受佛教影响,影响了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思想的形成。林则徐之妻郑淑卿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其持斋诵经、笃信佛法的行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林则徐为官期间,与佛教界人士也有交往。在佛门诗僧中,根据林则徐日记和诗词可以肯定的有两位,一位是道光二年(1822年)林则徐初识并赞誉其“诗亦清隽”的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巨超,还有一位是林则徐任职云贵期间的昆明西山华亭寺方丈岩栖。据说在诸佛菩萨中,林则徐最崇敬的是观音大士,除多次向观音大士行香、祈雨外,他还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在督署内建了观音庙,每日行香设供。主要作品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被辑为《林则徐集》。《林则徐全集》分奏折、文录、诗词、信札、日记、译编六卷,共十册。此外,林则徐还主持翻译了《四洲志》等译作。
林则徐书法
林则徐书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圣教序》为基本路数,通篇秀劲乃其可贵之处。同时,从他的楷书作品亦足可见其功力。林则徐于道光七年(1827年)在西安藩署时曾撰《跋沈毅斋墨迹》,其中说:“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他主张书法初学,应从唐帖入手。
实际上,林则徐并没有忽视“取法乎上”的传统共识,其楷书不拘泥于某家框架,也并不纯然是唐人的规矩,还在点划使转之间偶尔透露出晋人的风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他的书法取势,端重安详,绝无矫揉造作的气息。
人际关系亲属
(表格部分参考资料)
师友
郑光策(1759-1804),鳌峰书院院长,指导青年林则徐学习。
张师诚(1762-1830),任福建巡抚时发现、提拔林则徐,并给予礼遇和培植。林则徐对张师诚始终以师礼相事。
林春溥(1775-1861),林则徐在翰林院时,曾向他学习清文。
曹振镛(1755-1835),林则徐座师。对林则徐颇为赏识。曹振镛七十岁时,林则徐作《曹俪笙相国师七十寿诗》为其祝寿。
沈维鐈(1778-1839),林则徐房师。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冯桂芬(1809-1874),思想家,被认为“以学问文章受知于文忠(林则徐)最深”。著有《校邠庐抗议》。其《显志堂稿》中有与林则徐往返的函件和其他有关文字。
沈衍庆(1813-1853),曾任鄱阳县令。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沈衍庆上疏反对向英国妥协,后将此函稿送呈经南昌回籍的林则徐,林则徐复函嘉勉。
后世纪念墓葬
主词条:林则徐墓
林则徐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马鞍村金狮山。墓为林则徐夫妇与父、母、弟、弟媳的合葬之所。墓前有清咸丰元年(1851年)朝廷派官员致祭时立的《御赐祭文》碑和《御赐碑文》碑。1981年,林则徐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建筑
除林则徐墓外,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还有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出生地、林则徐故居、林则徐西湖读书处、升山摩崖题刻等纪念设施。
林则徐出生地纪念馆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9号,是林则徐的出生地及幼年成长之处。1997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26日,福州市政府在馆内开辟了“福州市禁毒教育基地”。
林则徐故居又名云左山房,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藻山北路(今称文北路),是林则徐逝世前在家乡的住处。1948年被洪水冲倒主要建筑。1961年被列为福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重建,2004年竣工开放。
林则徐纪念馆,即林文忠公祠,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原为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该祠屡被占作他用。1982年由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辟为林则徐纪念馆。纪念馆为古典木构建筑,略呈长方形,坐西朝东。馆内主要部分有甬道、仪门、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办公楼等。展览以大量的实物、照片、图表、模型等表现了林则徐的一生。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在澳门、广东、新疆等地,亦有纪念林则徐的建筑。
澳门林则徐纪念馆(MuseuLinZexudeMacau)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莲峰庙内,由澳门民间集资,建于1997年11月。林则徐曾在此宣布禁止外国商人贩卖鸦片,为纪念此事,莲峰庙慈善值理会于1989年在庙宇前树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和林彬所制作的林则徐雕像。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经济合作区福州路885号,始建于1994年。1997年香港回归前重新布展,后经两次改建翻修。相继被公布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伊犁州禁毒教育基地”。
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又名鸦片战争博物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始建于1957年,初名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更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重新定为今名。馆内基本陈列为《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史实陈列》《鸦片战争海战陈列》以及《虎门海战半景画》。主要景点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继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等。
林则徐纪念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珠江江畔的海印桥北岸,建于2010年。园内设置有林则徐立像、浮雕景墙、情景雕塑、炮台等。
各地的林则徐纪念馆
荣誉
1985年8月30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林则徐诞生200周年纪念邮票二种。面额人民币8分邮票,编号J.115(2-1)。面额人民币80分邮票,编号J.115(2-2)。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5元面额的林则徐银币,重22克。银币背面主图上的林则徐,手持“千里眼”,银须傲挺,双目怒睁,一脸威武,有不可侵犯的凛然大气。
20世纪初,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主词条:林则徐星
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永久编号7145)。陈建生领导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和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成员、北京天文台朱进博士,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得到了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林则徐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沿椭圆轨道以4.11年的周期绕太阳运动。2000年9月20日,在林则徐诞辰215周年之际,“林则徐星”纪念碑于福建省福州市左营司揭幕。
2019年,林则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布为“历史治水名人”之一。
塑像
19世纪60年代末,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郑淑卿夫妇制作蜡像,成为少数可以长期展出(每五十年一换)的名人蜡像。
1997年,在香港回归前夕,美国纽约华埠东百老汇街树立林则徐铜像。铜像基座上题中文“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及其英文“PioneerintheWarAgainstDrugs”。不久,纽约市长把树有林则徐铜像的街道命名为“林则徐广场”。2005年6月25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将纽约东百老汇街命名为“林则徐街”。林则徐铜像背面,镌刻四言诗铭文:立像纽约,意义高超。世界都会,观瞻聚集。五洲列邦,榜样号召!
2004年,新加坡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内树立了林则徐铜像。
艺术形象
表格部分参考资料:
林则徐影视形象
史料索引
《清史列传》卷28《林则徐传》
《清史稿》卷369《林则徐传》
林则徐等书札2通
林则徐等书札2通
林则徐书札册
林则徐书札册
相关作品推荐
松泉图
高清
吴镇
孔雀图
高清
林良
花卉条幅1
高清
黄宾虹
访古求道图
高清
马远
神龙九现图卷
高清
陈容
十二月月令图四月
高清
佚名(清)
望海楼图
高清
佚名
双松图
高清
曹知白
艺术名人馆
时代:
当代
近现代
清
明
元
宋
辽、金
隋唐五代
南北朝
魏晋
汉
秦
排序:
热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苏轼
马远
赵佶
范宽
李公麟
黄庭坚
米芾
张择端
李唐
郭熙
夏圭
梁楷
刘松年
李嵩
马麟
佚名(宋)
李成
赵伯驹
林椿
李迪
法常(牧溪)
崔白
赵伯骕
赵构
陈居中
欧阳修
苏汉臣
赵孟坚
马和之
陈容
全部>>
书法
油画
国画
三希堂法帖
快雪时晴帖
中秋帖
伯远帖
兰亭序
仲尼梦奠帖
祭侄文稿
自叙帖
黄州寒食帖
蜀素帖
草书千字文
前后赤壁赋
草书诗帖
张迁碑
曹全碑
石门颂
冠军帖
荐季直表
急就章
出师颂
平复帖
兰亭序
黄庭经
姨母帖
鸭头丸帖
新月帖
爨龙颜碑
真草千字文
九成宫醴泉铭
孔子庙堂碑
桌球
蒙娜丽莎
拿破仑穿过阿尔卑斯山
不相称的婚姻
大宫女
盲女
雅典学院
珍珠女郎
肯特海难
希什金肖像
后宫露台
画家与女儿像
穿蓝装的小孩
自由引导人民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吹肥皂泡的少年
戴安娜的休息
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土耳其浴室
马拉之死
拾穗者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
红磨坊的舞会
拍卖奴隶
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
日出·印象
三王来拜
垛草
包厢
晚钟
清明上河图
富春山居图
千里江山图
韩熙载夜宴图
洛神赋图
五牛图
捣练图
簪花仕女图
步辇图
唐人宫乐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挥扇仕女图
汉宫春晓图
山雨欲来图
溪山行旅图
桃花源图
潇湘图
富春山图
雪景寒林图
溪山清远图
山水清音图
蓬莱仙境图
窠石平远图
游春图
江帆楼阁图
明皇幸蜀图
雪景山水图
关山行旅图
山溪待渡图
秋山晚翠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激活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激活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
了解同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