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画馆
陶瓷馆
热搜榜
搜全站
下载App
登录
退出登录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用户已注册
注册
注册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或已过期
登录
新用户登陆即注册账号,登录即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账号或密码错误
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汪琬
山水图
Unable to open [object Object]: Error loading image at https://assets.tongyangapp.com/cover/2021-11-03/cc9340d06ed34e4591376cde3436a80d.jpg
首页
艺术名人馆
汪琬
山水图
山水图
作者
汪琬
分类
未分类
创作年代
清
山水图 简介
汪琬 简介
汪琬
清代官员、散文家
汪琬(1624年~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鸿博,历官编修、户部主事、刑部郎中,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
人物简介
汪琬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正月十六(1624年3月5日),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十二月初十(1691年1月8日),享年六十七岁。生于世宦之家,曾参与复社事。汪琬性情急躁冲动,坦率直言,不能容人过错,以是人多嫉之,然坦率无城府,光明磊落,立志自重,耿介有守。不喜仕进,惟嗜读书问学,发明经义,精研史学,昌言朴学。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九年(1670年)辞官归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在馆六十余日,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后乞病归,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
文学成就
他的散文疏畅通达,主张才气要归于节制,以呼应开阖,操纵顿挫,避免散乱。所谓“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答陈霭公书二》)。他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认为“既非雅驯,则其归也,亦流于俗学而已矣”(《跋王于一遗集》)。这种观点,偏于正统。他的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的影响,而近于南宋诸家。计东为作《生圹志》,则以为“若其文章,溯宋而唐。明理卓绝,似李习之(翱);简洁有气,似柳子厚(宗元)”。康熙曾称赞他:“尝与近臣论本朝文学砥行之儒,首称数先生。”(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代表作《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绮里诗选序》《江天一传》《书沈通明事》《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文是其代表作。
汪琬亦能诗,以清丽为宗,成就及影响不如其文。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抄》50卷,包括诗10卷、文40卷。
社会评价
梁启超等人将清代朴学之兴归功于顾炎武、阎若璩等人。其实,汪琬也是朴学隆兴的关键人物之一。笔者认为,吴中经学一派近源有二,即汪琬与顾炎武。
汪琬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两大类:经史之文与小品纪游之文。总体以观,经史之文不仅占据了大多数篇幅,而且体现了其创作的根本旨趣与艺术风格,代表着其散文的主要成就。
众所周知,汪琬之文根柢六经,浸淫史汉,出入韩愈、欧阳修、朱熹、归有光之间。《古今五服考异》八卷、《丧服或问》一卷、《诗问》一卷、《易经解》一卷、《易问六十则》《春秋杂义》及《春秋论》一卷(后三种刻入《前后类稿》《续稿》,未单刻行世),发明经学,搜剔渊微,考镜源流,以考据见长,风格质实。此即其所云“人之文也”。《王敬哉先生集序》说:“求诸文公诸书,无所不合于以辅翼传注,而疏通《易》《诗》《书》《礼》《乐》之文,庶几由文公而遂溯孔子者与?吾然后知天之未丧斯文,殆自孔子以来,讫于今如一日也。”也是夫子自道。从文学创作来看,成就远不如史传之文。历经鼎革之变的文人多提倡以诗存史,汪琬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诗言情志,文以存史。他晚年尤究心于研史,所撰《拟明史列传稿》二十四卷、《东都事略跋》三卷,博考慎取,议论精当,风格沉稳,开阖有致,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当然,文学价值还未如他的碑传志铭及史评文字。汪琬性狷介,笃好古学,重经世之用,于当世人物、文章褒讥不少宽假。他的好臧否人物,议论史事,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与明末清初的历史巨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史评十四则》,近于宋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构制,短小精悍,而声如洪钟。《诸侯名士》篇指出所谓诸侯名士或回于利,或怵于威,欺名盗世,于世无补,无足轻重。《何晏》篇对士大夫崇尚清谈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汉高祖一》篇对比刘邦兴于汉中,刘备连汉中也守不住,指出“兴废之所系”不在于血统,不在于种族,而在于谋国有善与不善。这些史评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诸侯名士》显然是在批判明末名士风气。文章既见作者狷介的个性,亦见汪洋恣肆的张力。汪琬擅长碑传志铭,朱彝尊初与之定交,读其文赞不绝口,即请为其父撰墓志。顾炎武以为此类文章有害于经学,不喜应人而作。汪琬同样崇尚经学,但将这类文字与经世之文等观。《江天一传》《乙邦才传》《陈处士墓表》《侯记原墓志铭》《金孝章墓志铭》《华凤超先生传》《周忠介公遗事》脍炙人口,叙事宛曲,识见卓特。《江天一传》传写抗清义士江天一可歌可泣的事迹。天一舍生取义的形象真实感人,荡气回肠。《陈处士墓表》叙写复社名士陈贞慧对抗阉党余孽阮大铖,入狱濒死,鼎革后郁郁而终。晚明党争水火薄射,为明亡之因。汪琬赞歌陈贞慧的气节,痛恶党争门户,指责东林名士如钱谦益辈高自标榜,而恒患一己之得失,实则不足道。叙事议论,深沉而不浮泛,言语犀利,直见肺腑,一股郁勃之气流动在字里行间,体现了易代后痛定思痛的深刻历史反思与批判。这类“经经纬史”之文,即其所倡导的“文”、“经”、“道”相合一的文字。计东《钝翁前后类稿序》称赞说“遂能贯经与道为一,而著之为文,洋洋乎积万言,而沛然不悖于圣人之道”。
小品纪游
汪琬的小品纪游文字自然流畅,长于描写刻画,寄托性情,不似经史之文质实朴重、醇雅气盛,但又与之相贯通,摒除新奇纤佻、叫嚣粗豪之习,形成了清约质朴的风格。《容安轩记》《读书斋记》《计氏思子亭记》《尧峰山庄记》《姜氏艺圃记》传诵一时,《姜氏艺圃记》一文对艺圃景物的描写尤为传神。艺圃景物不算复杂,在汪琬笔下却有令人“疲乎应接”之感。文中不仅以清俊的文笔绘写了艺圃的情韵,而且赋予了它脱尘不俗的品格。苏州园林栉比鳞立,而艺圃独盛,客人四至,“高贤胜境交相为重”,文末感慨道:“吴中园居相望,大抵涂饰土木,贮歌舞而夸财力之有余。彼皆鹿鹿妄庸人之所尚耳!行且荡为冷风,化为蔓草矣,何足道哉!何足道哉!”总体以观,这类文字善发议论,独具器识,清俊不俗,醇厚而灵,与经史之文在内容风格上是融为一体的,与明遗民粗头乱服之文、台阁新贵清丽华美之文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汪琬本源六经,精思为文,其辞质而赡,其义简而明,醇雅有度。如上所述,他的经史散文与顾炎武颇多相近处,不仅代表着吴中散文的一大潮流,而且体现了清初散文嬗变的重要走向,以文人之文、学人之文区别二者,大抵是一种主观的割裂。
诗作选摘
【计甫草至寓斋】
门巷何萧索,惟君步屟频。青云几故旧,白首尚风尘。
身受才名误,文从患难真。耦耕知未遂,相顾倍伤神。
【月下演东坡语(二首选一)】
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放脚任天真。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玉钩斜】
月观凄凉罢歌舞,三千艳质埋荒楚。宝钿罗帔半随身,蹋作吴公台下土。
春江如故锦帆非,露叶风条积渐稀。萧娘行雨知何处,惟见横塘蛱蜨飞。
【寄赠吴门故人】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古文论争
近百年来,仅以清初古文为桐城派先声之论甚为流行。这种说法并不全面。陈子展所论古文“衰极复盛,系从明末清初的时候开始”(P222),卓有识见。清初是一个诗文词全面兴盛的时代,为准确描述词坛之兴,业师严迪昌先生与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等人昌言清词“中兴”之说。清初古文的崛兴亦可借鉴这种说法,称之清初古文“中兴”。“国朝三家”汪琬、侯方域、魏禧成就不下“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古文论争是清初古文“中兴”的重要基石,一代“清文”正是在论争中逐渐取得独立的地位。作为古文论争的焦点人物,汪琬标举“清文”,与吴殳、周容、陈僖、魏禧、归庄、叶燮、黄宗羲等一时古文名家发生激烈的商讨争讼。考察有关论争,有助于探讨清初古文运动的生态风貌,为明清古文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论争源起
汪琬发起和参与古文论争,无疑有着借以创立一代“清文”的动机,但古文论争还有其具体的历史、文学及学术动因,在具体描述汪琬与古文家论争之前,有必要理清它的源起。
明清易代,士人反思明亡,将亡国之由归结到文道之衰上来。所谓文道之衰,大抵指明代前有七子拟古,后有公安、竟陵之文流行,七子是假古文,公安、竟陵既无法度,又与载道无关,有害于世。这一思维是清初文人反思历史变革之能事,最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钱谦益将文道之衰与兵燹、阉祸等同视之。在这一点上,汪琬看法相近,有志一扫“今文陋迹”,“卓然思起百数十年文运之衰”(P630)。古文家复兴古文,以求有补于世,却将亡国归罪到一些文人身上,本末倒置,自然引起不少异议,遂构成一桩聚讼公案。
清初士人在新朝与故国之间的选择,本来就是容易引起激烈争议的话题,尤其是明清易代还有其历史特殊性:异族统治取代汉人政权,民族矛盾尖锐。“夷夏之辨”是汉人士子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明遗民规模空前,清初二十余年间居为文坛主流,此后新朝士大夫始渐取代之。在汪琬这类仕清文人看来,遗民之文非适应世变的文字,不合世用,而遗民对适应世变的文字多不屑一顾。严迪昌先生《清诗史》将诗人的不同选择概括为“朝”、“野”离立。这种离立态势同时存在清初古文运动中,成为论争的一大动因。
易代后文学思潮多元变化,值得注意的就有七子、公安、竟陵余风犹存;遗民文学居为主流,而馆阁文学日益崛兴;小品风气犹盛,而古文呈现“中兴”。从历史概念上说,明人余风、遗民文学、小品风气指向一个朝代“明”,馆阁文学及古文“中兴”指向一个朝代“清”。所谓“中兴”,是以“明文”为参考的。汪琬等人倡导“清文”,自然也是对“明文”的一种反驳。有关“明文”、“清文”的不同批评态度,成为论争的核心问题。如何评价“明文”,已足以引起纷然争端了。
文学与学风关系密切,不可割裂,清初学风变革也是古文论争的一大源泉。明、清学术差异是相当清晰的,清人之学被龚自珍等称为“清学”,笔者将明人之学称为“明学”。清代以来主流批评观点是“清学”为实,“明学”为虚,清人有学,明人“不学”。其实,明人并非“不学”,只是其学与清人有异而已。“清学”作为对“明学”的一种反动,交锋最激烈的时期就发生在清初。“明文”与“明学”共生,“清文”与“清学”连体。如何认识“明学”与“明文”、“清学”与“清文”,是清初的焦点问题。如学术宗汉,还是宗宋?说者不一。又如或以文章之“醇”专指儒学为宗,“不醇”谓染指释、老;或谓“醇”不离于“肆”与“博”,释、老不当排斥在外。再如小品,或谓脱离六经,非载道之文;或谓亦明道之文,不当排斥在古文之外。复如八股与古文的关系,或谓经学与古文之衰,八股难辞其咎;或谓八股从经传中来,附比经传,虽非古文正宗,但也是古文流亚。诸如此类问题,都反映了当时古文运动与学术思潮的密切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明人的好论议标榜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政治史上党争之炽实已超过两宋与汉唐;学术史上论争的激烈程度不逊党社之争;文学史上论争涉及诗文、戏曲、小说等各个领域。明人这一习气未随明亡而终止。我们说汪琬借论争的形式推毂古文“中兴”,还只说得主要的一面,他与归庄、叶燮、阎若璩等人的交锋不乏负性使气、书生争是非的因素在内。
二、八大论争
汪琬自顺治末起,三十余年间先后发起和参与古文论争多达十余次。其中大型论争有八次:与周容之争,与陈僖之争(牵入计东),与魏禧之争(牵入计东、施闰章等),与归庄之争(牵入金俊明等吴中文人),与叶燮之争(牵入横山门人与尧峰门人),与吴殳之争(牵入钱谦益、计东、梁熙等),与阎若璩之争(牵入李因笃、徐乾学、陆陇其等),与黄宗羲之争(牵入阎若璩、侯方域、钱谦益、王猷定)。以下大抵按时间先后次序,考察八次论争的起始、内容、旨趣及结果。
(一)与周容之争:与明遗民第一次交锋
鄞县周容,字鄮山,一字茂三,擅长诗古文辞。著有《春酒堂文存》。顺治十六年(1659)客都门,汪琬与晤,以未及论文为憾,作《与周处士书》相责未告以“古学者之道”。书中忆及近年“气盛志锐,好取韩、欧阳诸集而揣摩之”,谓周容宜施以“规切教诲”,却“反用浮词相推誉,非仆所望于足下也”(P466-467)。但他的热情遭到冷遇,周容《复汪苕文书》:“何足下好学之至于是也!而书旨澹渺,善于取姿,即其用微语以自占地步者,亦若欲令人不觉,何足下行文之至是也!”驳斥所谓“用浮词相推誉”,接下明确告诉汪琬:自少有志学古,见汪文有古大家之范,不免嗟叹,然并非赞汪文甚佳,而是“特自为咨嗟叹息耳,乃不意足下闻之”。
这次书信往来未细论文道,对汪琬参与论争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周容是著名的明遗民,性虽孤傲,尚不至对后辈求教热嘲冷讽。给汪琬当头浇一盆冷水,不无缘故。首先,周容文名早播东南,汪琬当有耳闻,尺牍却说听闻“士大夫”韩诗、刘体仁赞赏,始有意结交。与叶燮鄙视汪琬动辄称“士大夫”一样,周容生平憎恨这种口吻,故答书反唇相讥。其次,汪琬性亦孤傲,既为求教,却辞气逼人,周容故漠然冷语答之,嘲笑他自作多情、自负太高。汪琬初登文坛,欲与遗民耆旧商讨文字,陡遭冷讽,忸怩愧悔可想而知。这使他后来不愿直接与遗民商证文字,即使相商讨,也力避遭遇前辱,与吴殳、魏禧之争即是如此。周容答书不为汪琬所喜,二人未及深交,旋成陌路人。
(二)与陈僖之争:以崇法与明道为中心的论争
清苑陈僖,字蔼公,荐试博学鸿儒,不第。著有《燕山草堂集》五卷。顺治十六年(1659)岁暮前后,在刘体仁京邸结识汪琬,未几返里,以未及细加商讨文章为憾,作《与汪比部论文书》《再与汪比部论文书》《三与汪比部论文书》。汪琬有《答陈霭公论文书》二篇。拙文《汪琬的古文理论及其价值刍议》已指出这是清文史上第一场引人瞩目的论争,讨论的核心问题即倡法度还是主明道,重寄托还是尚才气,法古还是重今,陈僖主于明道、寄托,汪琬强调文法、才气,意见颇不相合。这里仅补充两点:其一,在与遗民第一次交锋中,汪琬完全处于下风。与陈僖之争,一变此前谦恭态度,盛气凌人,指手画脚。其二,这次论争,汪琬最大的收获就是表明了对古文复兴极看重的一点,即文法。考察清初文法说之兴,不能不关注这场论争。
(三)与吴殳之争:以《正钱录》为中心的与明遗民第二次争锋
太仓吴殳,字修龄,崇祯诸生。著有《舒拂集》《围炉诗话》《正钱录》等集。邓之诚先生注意到汪、吴之争,《清诗纪事初编》卷三:“诋《正钱录》不中要害,致吴殳‘类稾类死’之嘲。”(P322)论争起于汪琬作《与梁御史论正钱录书》。康熙初,吴殳北游京师,尺牍盖作于此际。汪琬读《正钱录》,以为“其例甚严,其词甚辨,诚有功斯文不小”,然尚乏“和平之心”、“周详博大之识”,“若但盛气以相攻击,而商榷未安,则必有偏驳之病;考证未悉,则必有卤莽疏漏之病”。盖谓吴殳还不能将钱谦益一概驳倒,如要彻底驳倒,就应像官吏缉获大盗那样,考求赃证,推原踪迹,各得其实,“然后杀之而不敢为异词”(P471-472)。因此央请好友监察御史梁熙将意见转告吴殳。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汪琬发起论争主要目的在于“倒钱”,书中明确说:“夫琬之于钱,非有门墙之雅,杯酒殷勤之欢也。平时所以刺讥其文章,殆不遗余力,而于此反为异论,岂有左右袒于其间哉”,“琬尝恨文章之道,为钱所败坏者,其患不减于弇州、太函。钱氏门徒方盛,后生小子莫不附和而师承之,故举世不言其非。幸而有一吴氏,不量气力,以与之争,而又不得其要领,岂不大可惜哉!故琬之言此,亦欲护持斯文,而助吴氏之不逮于万一也。”论争由此称得上汪琬与钱谦益的一次间接交锋。钱氏为明末清初文坛领袖,汪琬说文章之道为所“败坏”。问题是钱氏如何“败坏”文道的呢?他私淑归有光,提倡本之六经、经经纬史,汪琬亦然,其攻讦依据又是什么呢?《读初学集》已揭示一端:钱氏唾弃朱、吕,指斥“南宋以后之俗学,如尘羹涂饭”,“以腐烂为理学,其失也陋”;钱氏不知理学,所作难攀六经,“以此排诋朱、吕之学,目之曰俗陋,吾未审其孰为俗,孰为陋也”(P936)。盖汪琬研经治史,兼采汉、宋,不屑钱氏出入儒、释、道,学问博杂,尤不赞同訾议宋儒。他又自拟韩愈,有志扫绝“今文陋迹”,鄙弃近人,钱氏难入其法眼。
梁熙将汪琬的意见转告吴殳,吴殳盛怒,反唇讥讽汪琬学问不博。《钝翁类稿》梓刻,吴殳作书嘲笑“稾”字为谬,并说:“‘稾’同‘薨’。薨者,死也,类稾者,类死也。”汪琬《幽居》诗云:“老至遭人贱,书成被俗轻。”(P334)因此潜心研讨小学,校刻《钝翁前后类稿》多用“古文”,令人难以卒读,遭到王士禛嘲笑,刻《钝翁续稿》时又放弃多用“古文”,前后莫衷一是,从中亦可见吴殳批评的影响。
牵入这场论争的人物有梁熙、计东、归庄。梁熙作为传话人,倾向赞同汪琬的看法,计东、归庄不然。计东以为汪琬所论欠公允,攻讦钱谦益自不量力。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六:“计甫草深为不平,因语钝翁曰:‘仆自山东来,曾游泰山,登日观峰,神志方悚栗,忽欲小遗甚急,下山且四十里,不可忍,乃潜溺峰之侧。恐重得罪,然竟无恙,何也?山至大且高,人溺焉者众,泰山不知也。’钝翁跃起大骂。”(P209)归庄为钱门弟子,即汪琬所说“后生小子莫不附和而师承之”者之一,对汪琬盛气掊击其师,愤然不平。这也为后来二人交恶埋下伏笔。康熙三年(1664)钱氏殁,汪琬“倒钱”告一段落,且出于对死者之敬,不复攻讦不已。
(四)与归庄之争:与明遗民第三次论争
昆山归庄,字玄恭,有光曾孙。明亡,佯狂于世,与顾炎武并称“归奇顾怪”。著有《归玄恭集》。尝刻有光《震川先生集》,改“金梳”为“金梭”,改“阁下”为“閤下”等字面,又合《何氏先茔碑文》二篇为一篇。汪琬私淑有光,谓归庄妄加删改,康熙十一年(1672)致书与辩,误信流言,以为归庄盛怒,连书辩诘,《与归玄恭书二》至有“人主尚不能监谤,足下区区一布衣,岂能尽箝士大夫之口哉”之语(P513)。归庄愤恚,《再答汪苕文》:“今执事不过一郎官耳,遂轻仆为区区一布衣,稍有辨难,便以为咆哮抵触,人之度量相越,乃至于此。”(P344)汪琬《与周汉绍书》自辩说:“又闻指摘最后札中‘布衣’二字,谓仆简傲而轻彼,于是诉诸同人,播诸京师士大夫之口,则玄恭亦甚陋矣!……则仆生稍晚,自世祖章皇帝以来,即从事本朝,为郎官、为小吏于京师,是故只知本朝官秩而已。若玄恭所历,诚不能知也。以此罪仆简傲,又奚逭焉?仆知过矣。”(P515-516)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三云:“琬以善骂著名,与归庄争《震川集》校字,而有《归文辨诬录》、《归诗考异》之作。争而不胜,遂谓仆生稍晚,玄恭前朝所历,诚不及知,隐抵其曾仕唐王也,危语中人,直欲置之死地。”(P322)后世多指责汪琬用心险恶,不免误解。
这一桩文史重案确有必要重新发覆。首先,汪琬所争不只是刻集是否可改原作问题,还关涉到古文用意、用字。如释“金梳”,体现了他对“文从意顺”的讲求;不赞同合碑文二篇为一篇,可见对文法的推重。文法是论争的一大重心。汪琬以文法为复兴古文第一要义,时人也熟知他矜重文法。归庄《再答汪苕文》讥刺说:“执事每言作文无他妙诀,惟有翻案。”9(P345)归庄的批评引起文坛不小的反响。叶燮《汪文摘谬引》所说“隔纸画印,寻一话头发端”,即指斥“翻案法”。复次,汪琬与归庄本是旧友,商证文字,负性使气,从而引出明遗民与新朝士大夫身份之争。邓之诚说汪琬“危语中人”,实无依据。汪琬不过在与门人周旦龄书中发泄私愤,《与周汉绍书》刻入《钝翁前后类稿》时,归庄已谢世三年。再次,汪、归之争牵涉对钱谦益的评价。汪琬“倒钱”,而归庄师钱,《简堂集序》称其为归氏古文正传,重刻曾祖之集还得钱氏之助。可以说,汪、归由论文不合演化为一场激烈的冲突,有着复杂的内容。
(五)与魏禧之争:与明遗民第四次论争
宁都魏禧,字凝叔,一字叔子,明遗民古文大家。著有《魏叔子文集》。康熙十一年(1672)自易堂游吴门,过访商讨文字,作《与汪户部书》《又与汪户部书》。魏禧称道汪文得古人之简,碑版叙事之文尤工,前书坦诚论文,时传为文人相倾,后书专作辩解,并以《蔡忠襄公传》请正。《愚山堂诗文合叙》载云:“予病废三十余年,不敢怀一刺一启事干贵人,独往好户部文,欲有所商确,先之以书,而世不察也,以为相訾议。”10(P448)汪琬集中未存与魏禧论文尺牍。笔者以为,他批评侯方域、钱谦益、王猷定,不言魏禧,当亦推服之。之所以不传论文尺牍,盖是年春与归庄交恶,出于前车之鉴,不愿再添一段闲话。魏禧不赞同汪文“醇而未肆”,循守古人法度。关于文章“用实”、“立本”,二人看法无太多差异。至于其学,即魏禧《答计甫草书》所云“文章根本”,则有所不同。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是文章“醇肆”及文法之变,在当时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以至二人不敢刻传往来文字,怕流为口实。在汪琬一方,担忧更重一些。论争牵入的主要人物是计东。计东先是站在陈僖一方指责汪琬拘守文法太过,继而调笑他掊击钱谦益是蚍蜉撼树,这一次也是支持魏禧一方。尽管论文意见不尽相合,但计东与汪琬为推诚置腹的好友始终未变。
(六)与叶燮之争:以文法与八股为中心的论争
吴江叶燮,字星期,绍袁之子。康熙九年进士(1670),十四年(1675)选宝应知县,未二年镌职归,隐横山,教授生徒。著《已畦文集》等集。与汪琬早定交,过从甚密,后恶交,传闻甚多,大都荒诞不经。二人交恶盖在康熙十年至十四年(1671-1675)间,起因则由论文不合。叶燮作《汪文摘谬》,批评他矜持古人法度,拾前人余唾,拘泥八股滥调,殊乏新意。钱谦益卒后,吴中风雅无定属。汪琬、顾炎武、归庄、叶方蔼、徐元文、徐乾学、计东、宋实颖、钱陆灿、顾苓、叶燮皆以诗文著称,就文章言,汪琬为一时翘楚。叶燮不肯下之,与相争衡,然无论才学,还是文章,均不足匹敌。叶燮批评言辞激烈,但在汪琬卒后亦喟叹失一畏友。这场论争在清文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一方面体现了清初文法说分歧甚著,另一方面尧峰与横山门下各承师说,影响了一代吴中文坛的风貌。
(七)与阎若璩之争:以经学为中心兼及文章体例的论争
山阳阎若璩,字百诗,博学通经。著《古文尚书疏注》《潜丘札记》等集。康熙十七年(1678)应荐博学鸿儒,翌年试不中格罢。居京间,与汪琬发生冲突。冲突始自论金石义例,若璩指出汪文不合处,汪琬不怿,但也有意改正。若璩又指摘《古今五服考异》之误,汪琬称若璩父母在不当谈丧礼,若琥愤然激辩。二人论争以经学为中心,扩及文法、文风、文章体例。若璩批评汪文不重训诂,考据未精,体例未备。《与戴唐器书》:“归读《陈处士墓表》,真正庸笔,铭尤不成说话。”《又与戴唐器书》:“钝翁不足攻,生平所心摹手追者,顾也,黄也。黄指太冲先生,顾指宁人先生。”时人或谓汪文稍胜魏禧,若璩较其长短,以为魏胜于汪。《又与戴唐器书》又说:“弟于古文一道虽不甚深,然视近代作者,已洞若观火。承委直笔,敢不自竭其愚得?大抵此道最忌者,曰冗,曰稚。唯简可以救冗,惟老可以救稚。此须多读书,多讲贯,非可一蹴至者。”言下之意,汪文“冗”、“稚”,距“简”、“老”甚远。这场论争旷时持久,牵涉一时著名人物就有李因笃、王士禛、徐乾学、徐釚、戴晟、陆陇其、陆元辅及黄宗羲等。李因笃与汪琬交厚,论学甚合,阎若璩嘲笑二人私造典礼,并以此为笑谈,遍告徐釚等人。黄宗羲后来也卷入这场论争,下文再作辨析。
(八)与黄宗羲之争:以本之六经、小说笔墨为中心的论争
余姚黄宗羲,字太冲,讲学东南,为故明耆旧、浙东文派领袖。与汪琬无交往,二人都曾应徐乾学之请为传是楼作记,所作并传,但宗羲颇轻视汪文,《戴西洮诗文题辞》:“以视今日之名士,摹仿得欧、苏一二转折语,自称震川正派者,见之能不自愧乎?”(P102)戴西洮即戴晟,阎若璩与书信往来剖摘汪琬学问、文章之弊,戴晟拜晤宗羲必细谈其事,宗羲因在题辞末流露对汪琬不屑之意。
汪琬集中未见批评黄宗羲文字,尽管如此,但我们仍称此为清初古文界一场重要论争,是因宗羲还作有《论文管窥》,对文章如何“叙事”、“用经”提出相异的看法,对侯方域、王猷定也持不同的评价。如“叙事须有风韵,不可担板。今人见此,遂以为小说家伎俩”,“近见巨子,动将经文填塞,以希经术,去之远矣。”(P649)“巨子”指汪琬,“今人见此,遂以为小说家伎俩”,也有具体所指。康熙八年(1669),汪琬与李良年论文,《跋王于一遗集》以侯方域《马伶传》、王猷定《汤琵琶传》为例,批评古文家“以小说为古文辞”,“既非雅驯,则其归也,亦流为俗学而已矣”(P907)。李良年《论文口号》述及之,其六云:“琵琶一足荒唐甚,留补《齐谐》《志怪》书。”其七云:“人间不识侯公子,地下修文老更成。”13汪琬轻视方域之文,《题壮悔堂文集》历述其才子风流,枚举金陵挝杀膳夫豪纵事,言及文章,文末仅云:“末年来游吴下,欲刻其集,集中文有未脱稿者,一夕补缀立就,士大夫以此益奇之。”
黄宗羲所论切中汪文一些弊端,然黄、汪之争内涵远不止此。首先,黄宗羲轻视汪琬,除学问、文章不相合外,还另有他因。他与侯方域为复社旧交,与王猷定、归庄俱孤节遗民,相互推重,对钱谦益亦奉为尊长。而汪琬讥议侯、王,斥责钱氏,与归庄对骂。一定意义上说,论争体现了遗民与新朝士大夫的分野。其次,明中叶后,吴中之文与经学日益合流,演变至清初,形成以汪琬、顾炎武为代表的合经学、文章为一的潮流。浙东之文远承明初宋濂、王袆以来的文统,但因近接阳明一派,源流变化颇异。汪、黄之争也反映了浙东、吴中之文不同的风格旨趣。
三、古文史意义
清初激烈繁复的古文论争,体现了一代文学思潮的急剧变革与古文运动的复杂形态。兹结合清初古文“中兴”与明清古文发展史,略述汪琬与古文家论争的文学史意义。
清初古文“中兴”是一种文学史的客观存在。其源起有三:一是文学源起。清初文人远承唐、宋古文运动,取法韩愈、欧阳修等人;近承归有光与唐宋派及复社、几社复古风气,反思唐宋、七子、公安、竟陵诸派得失,倡导古文复兴。二是政治源起。明末清初政治与历史大动荡,促使古文家寻求变革,提倡六经为本、文以用实,疏离自适性情。三是学术源起。实学昌明构成“明学”的新变,经学崛兴成为“清学”创立的关键,二者都推毂了清初古文“中兴”。顺康之际涌现不同的古文创作群体,主要包括:复社、几社后劲群体;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为代表的贰臣群体;黄宗羲与浙东文派;顾炎武、归庄、王猷定、屈大均、周容、杜濬为代表的遗民群体;王士禛、王崇简、施闰章、魏裔介为代表的新朝士大夫群体;汪琬、叶燮、计东、尤侗为代表的吴中群体;易堂九子为代表的江右群体;侯方域、汤斌、宋荦为代表的中州群体;王弘撰、李因笃为代表的关中群体,董文友、陈维崧为代表的常州群体等。各群体、作家间的交叉与冲突,对清初古文理论与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清初古文运动中,古文论争、古文评点、朴学之兴,构成“中兴”的三大基石。论争的意义极其突出。如复兴古文应从文法始,还是从明道始?在文人、才士、学者之文中,何为古文正宗?如何处理古文与八股、经学的关系?都成为当时的焦点问题。通过对话交流,古文家鲜明地阐述了各自的古文观。文坛大家论争引起文学界广泛关注,对当时古文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大有裨益。
基于此,我们再来看汪琬与古文家论争的文学史意义。
一方面,汪琬论争对象,如黄宗羲、魏禧、归庄、周容、陈僖等,皆一时古文名家,所论都关系着清初古文运动的大问题,包括对古文正统的反思,对文法的认识,对“明文”的反思,对古文与经学关系的理解,对八股文的评价态度等。针锋相对的辩说,甚至剑拔弩张的对垒,对古文“中兴”有着不凡的意义。如汪琬提倡文法、文经道合一;陈僖推重文以明道;魏禧主于自然元气,不以文法为第一要义;黄宗羲提出如何“叙事”、“用经”。所谓理不辩不明,通过论争,诸子建构了各自的古文理论体系,对存在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汪文摘谬》固深为汪琬不喜,但不失诤友之义,他在刊刻《钝翁续稿》与手定《尧峰文钞》时,对叶燮摘谬文字或删或留,作了较大改动。尧峰门下惠士奇等、横山门下沈德潜等,创作上也力避叶燮指出的问题。叶燮不长于经术,横山门下对汪琬经史之文多有借鉴。汪琬不喜阎若璩其人,但还是认同他所说的墓志体例,撰著力避体例之失。清代金石义例之学的兴起,汪、阎之争有发端之功。探讨清代金石义例之学,此一文史公案值得关注。
另一方面,“清文”取代“明文”,既非随朝代鼎革自然形成,又非一蹴而就。其间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汪琬与遗民周容、吴殳、归庄、魏禧、黄宗羲之争,前三次由汪琬主动发起,后两次由遗民主动发起。周、吴、归、魏、黄在明遗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文也几乎代表了遗民古文的最高成就。论争又牵入钱谦益、侯方域、王猷定等人,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周容之争,侧面反映了当时在野遗民居为文坛主流的史实。与吴殳之争意在“倒钱”,是针对“明文”、“明学”习气所发。与后来批评侯方域、王猷定一样,这是汪琬倡立“清文”、“清学”的重要一环。“倒钱”又成为与归、黄之争的导火索。汪琬以震川嫡派自视,然未得到吴、归、黄的承认。在许多遗民眼中,钱谦益失节降清,但仍是“明文”大纛,“明文”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但毕竟是故国之“遗”,非新朝所有,遗民可以批判它的弊端,如果以“清文”取而代之,他们显然是不尽肯的。黄宗羲编选《明文海》《明文授读》,即可觇其意。这无疑含有十分微妙的“敝帚自珍”心理。所以,汪琬批评钱、侯、王,就遇到不小的阻力。随着时间推移,遗民社会衰落,“清文”最终取代“明文”的地位。“清文”创立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文法之兴;经学昌明;适应世变。适应世变,不待详言而明。文法之兴是“明文”到“清文”演变的一个关键要素。这并不是说“明文”没有文法,而是说汪琬等提倡文法,重新认识古文正统,黜七子、公安、竟陵于正宗之外,从而变革了明中叶以来文章传统。经学之兴与之相辅相成。汪琬与阎若璩有关经学与文章的商证,鼓扬了合经学、文学为一的风尚,也奠立了“清文”尚经重学的基调,后来吴派、皖派经学家以及阳湖派古文,大都继承了这一传统。这样看来,汪、阎之争对清代古文的发展,特别是古文与经学的合流,有着深刻的意义。当然,“清文”取代“明文”,并不意味古文完成了从“虚”到“实”的质变。无论是七子复古、阳明学人鼓吹良知,还是公安“独抒性灵”、竟陵“幽清孤峭”,都体现了明代古文的革新尝试。“明文”自成一体,有“清文”难以替代的价值。
综上,汪琬与古文家的论争对清初古文“中兴”深具影响。论争胜负不是最重要的,未分出胜负,并不影响其推毂古文复兴的作用。清初古文“中兴”富有创造性,存在诸多有待深入开掘的空间,如清初古文与唐、宋、明古文运动的关系;与明清学术的关系;发展轨迹与特征;古文的论争与理论、评点与传播;古文与小品、骈文及八股的关系;古文流派群体研究;古文运动的价值等。当前清初小品研究的繁荣自不能取代古文研究,只有对诸如此类问题深作探讨,始可进一步认识清初古文“中兴”在文学史上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汪琬行书赠王士禛任扬州诗轴
相关作品推荐
花落东君
高清
何家英
梧竹书堂图
高清
仇英
花篮图
高清
钱选
云林钟秀图
高清
方从义
千山雪霁图
高清
宋旭
辋川图
高清
王原祁
墨竹
高清
董寿平
货郎图其一
高清
李嵩
艺术名人馆
时代:
当代
近现代
清
明
元
宋
辽、金
隋唐五代
南北朝
魏晋
汉
秦
排序:
热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苏轼
马远
赵佶
范宽
李公麟
黄庭坚
米芾
张择端
李唐
郭熙
夏圭
梁楷
刘松年
李嵩
马麟
佚名(宋)
李成
赵伯驹
林椿
李迪
法常(牧溪)
崔白
赵伯骕
赵构
陈居中
欧阳修
苏汉臣
赵孟坚
马和之
陈容
全部>>
书法
油画
国画
三希堂法帖
快雪时晴帖
中秋帖
伯远帖
兰亭序
仲尼梦奠帖
祭侄文稿
自叙帖
黄州寒食帖
蜀素帖
草书千字文
前后赤壁赋
草书诗帖
张迁碑
曹全碑
石门颂
冠军帖
荐季直表
急就章
出师颂
平复帖
兰亭序
黄庭经
姨母帖
鸭头丸帖
新月帖
爨龙颜碑
真草千字文
九成宫醴泉铭
孔子庙堂碑
桌球
蒙娜丽莎
拿破仑穿过阿尔卑斯山
不相称的婚姻
大宫女
盲女
雅典学院
珍珠女郎
肯特海难
希什金肖像
后宫露台
画家与女儿像
穿蓝装的小孩
自由引导人民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吹肥皂泡的少年
戴安娜的休息
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土耳其浴室
马拉之死
拾穗者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
红磨坊的舞会
拍卖奴隶
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
日出·印象
三王来拜
垛草
包厢
晚钟
清明上河图
富春山居图
千里江山图
韩熙载夜宴图
洛神赋图
五牛图
捣练图
簪花仕女图
步辇图
唐人宫乐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挥扇仕女图
汉宫春晓图
山雨欲来图
溪山行旅图
桃花源图
潇湘图
富春山图
雪景寒林图
溪山清远图
山水清音图
蓬莱仙境图
窠石平远图
游春图
江帆楼阁图
明皇幸蜀图
雪景山水图
关山行旅图
山溪待渡图
秋山晚翠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激活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激活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
了解同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