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轴
山水图轴 简介
汤涤 简介
汤涤乃清代名画家汤贻汾之曾孙,幼年失怙,生于清贫,随母习学,年未弱冠而书画皆通。中年长居北京,与萧逊、王云同是民国年间北京画坛的重要画家。
汤涤(1878—1948)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为清代名画家汤贻汾之曾孙,禄名嫡孙。长须飘拂,蔼然有仙者风,取《左传》中“于思于思,花甲复耒”之句,号双于道人。字定之,小字丁子,号乐孙,亦号太平湖客、双于道人、琴隐后人,室名画梅楼、茗闲堂、云视楼。
幼年失怙,生于清贫,随母读书受书法,年未弱冠而书画皆通。
三十岁起应聘广州、苏州、北京等地教席,声名鹊起,友朋劝其鬻画,笑而不允。
越数年,画艺越精,庄蕴宽等一时名流强之刊订润例,以应纷纷求者,与同时寓京之萧俊贤、萧谦中、陈半丁并美京华。尝应蔡元培、庄蕴宽之聘,担任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导师及故宫博物院鉴定,又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培养后进。
性豪爽,喜交游,过往甚密者有庄蕴宽、杨景苏、李尹桑、刘菘生昆仲、林宰平昆仲、萧俊贤、萧谦中、陈半丁、陈师曾、杨仲子、熊佛西、马叙伦、姚茫父、黄炎培、陈叔同、陈陶遗等一时名士,余绍宋、程砚秋、梅兰芳则承其亲炙。作画三十余年,友人屡议为其承办个展,屡请不从,谓:“我画自有识者,陈列于市,迹近沽名;况邀友捧场,未免贻打秋风之诮,此种俗尚,固当革除,岂能自蹈。”识见不凡。
1933年后寓居上海胶州路,沪上名士咸与之游,求画者户限为穿。惟沦陷时期对汉奸梁鸿志以重金请画《还都图》严辞拒绝,并写松以明志。晚年感染肺疾,1948年1月18日逝于癌症。
善相术,自谓:“相法第一,诗第二,隶书第三,画第四。”书法初工北碑,夙根早慧,后攻汉隶,见重于时。
画擅山水及梅竹松柏之属,亦能人物。
山水取法李流芳,上探梅花道人,峻爽流畅,气韵清幽。晚年多写松,霜干风标,龙鳞马鬃,尤以松针长而稀者更显坚贞之致。
凡绘巨松,辄铺纸于地,蹲身悬腕,放笔直扫,气势宏大。平时作画极速,丈二巨幅,一气呵成,正所谓胸有丘壑,意在笔先,静极而动,岂得不快。画毕张诸壁间,手持水烟且观且吸,略有不爽即自撕去,不肯苟且,故传世之画必无过弱之作。
后在北京画界任导师多年,晚寓上海。六十九岁续娶,逾二年卒。晚年感染肺疾,1948年1月18日逝于癌症。
平时作画极速,巨幅之作,一气呵成,正所谓胸有丘壑,意在笔先,静极而动,岂不快哉。画毕则张诸壁间,手持水烟且观且吸,略有不爽即自撕去,不肯苟且,故传世之画必无过弱之作。所作浅绛山水为其画中精品。其人书法初工北碑,夙根早慧;后攻汉隶,见重于时,隶、行并佳,题画字与画笔相调和。山水学李流芳,峻爽流畅、气韵清幽;又善墨梅、竹、兰、松、柏,用笔古雅。亦善相人之术,自谓:“生平相法第一,诗第二,隶书第三,画第四。”
汤涤、汤氏定之、汤定之、毘陵汤涤定之、定之、定之画记、定之弄翰、定之书画、定之所作、定之又字乐孙、双于道人、乐民公孙、忠孝子孙、贞愍公之曾孙、涤、涤印、琴隐曾孙、琴隐园、研还斋、我心松石清、天下几人画古松、画梅楼、与元顾安同字。
广东省博物馆 简介
广东省博物馆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旧馆于1957年开始筹备,馆址定在文明路6号(今215号)。该址曾是清代广州贡院,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楼、中山大学天文台所在地。旧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陈列大楼设计原是“U”形建筑,主楼向东,右为南副楼,左为北副楼,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南副楼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楼高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主楼和北副楼后因经济困难,没有建成。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东省博物馆决定在原址上建设新的陈列大楼。1992年10月新陈列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楼12300平方米,陈列面积达6000平方米,为原楼的4倍。 开馆以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了许多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大型展览,如《广东历史文物展览》、《广东出土文物展览》、《广东省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商承祚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览》、《刘少奇光辉业绩展览》等。馆内的基本陈列有:《广东历史大观》、《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珍稀动物展览》、《鲁迅生平与纪念》、《国民党“一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料陈列》等。这些根据广东历史文化特点和馆藏优势推出的展览,充分体现出岭南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除此之外,我馆每年还不定期地推出一些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
从开馆到2009年,累计举办陈列展览300多个,自1985年至2004年近二十年间,平均每年举办8-9个陈列展览,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 在保管收藏文物方面,通过征集、收购、划拨等多种渠道,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截至2016年12月藏品总数已达17.27万余件(套),包括文物和古籍130785件(套),自然标本41960件。其中,中国历代陶瓷和书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博物馆前列,而广东出土文物与金木雕、端砚的收藏最为丰富,也最具地方特色。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尤其注重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民俗文物的调查征集,以进一步提高藏品质量、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为圭臬。 跨入新世纪,广东省博物馆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项目是广东省“十项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设施之一。新馆濒临珠江,坐落在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新城市轴线东侧,与西侧的广州歌剧院以及中央林阴大道、滨江绿化带一起构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新馆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地面部分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合计约6.3万平方米。
新馆建筑主体的设计外观呈方正的玲珑盒形,采用巨型屋面悬吊式钢桁架结构,空间组织概念源于广东传统的工艺品象牙球。新馆建筑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教育与综合服务、业务科研、行政管理、安全保卫、机电设备、地下停车场等八大功能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建筑充分考虑智能化要求,设备齐全,设施先进,采用了综合安防、楼宇自动化等安全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智能化照明等文物保护系统。此外,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因素,在建材选料、设备选型等方面,注重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并尽可能利用珠江新城提供的区域公共服务。 新馆的展厅在布局设计上为陈列展览提供了高差5米到22米不等、没有结构柱的大空间,使陈列布展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展览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主要陈列方向,包括历史馆、艺术馆、自然馆三部分,另外配置有陈列展览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教育和综合服务系统、业务科研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管理系统将使新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作为广东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对于营造广州市的文化氛围、体现广州华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使广州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