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王时敏
午瑞图轴

午瑞图轴

  • 作者
  • 收藏者
    广东省博物馆
  • 分类
    未分类
  • 创作年代

午瑞图轴 简介

成束式午瑞图的构图方式在明代基础上成熟,多以与端午主题相关的花草人画,一束成形,不与器物相组合,在花鸟画中别具一格。此画选取蜀葵、菖蒲、艾草、百合、石榴五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应景植物,水墨写意,表现枝繁叶茂的样态,是清代早期典型的成束式构图的午瑞图。 “奉常墨花,笔墨兼到,生致勃勃,与石田齐驱,但端阳录居多。” ——清代陆时化 《吴越所见书画录》卷六

王时敏 简介

  • 王时敏
    明末清初画家

    王时敏(1592年-1680年),本名王赞虞,字逊之,号烟客,又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大学士王锡爵之孙,翰林编修王衡之子,“四王”第一代人。
    系出高门,文采早著,以祖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清鼎革后,家居不出,奖掖后进,名德为时所重。明季画学董其昌,少时亲炙,得其真传。于黄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爱才若渴,四方工画者踵接于门,得其指授,无不知名於时,为一代画苑领袖。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九岁。
    王时敏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晚清娄东画派代表画家与评论家秦祖永之《桐阴论画》评王时敏: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
    人物生平少年时代
    王时敏少时即聪慧伶俐,《国朝画征录》中就有记载:“姿性颖异,淹雅博物,工诗文,善书法,尤长于八分,而于画有特惠。”于是其祖父就嘱托董其昌来指导王时敏。在董其昌的指导下,他少年就开始从摹古入手,深究传统画法,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由于家里古书、名画收藏丰富,且大都是名迹,像当时很少传世的李成的画他都能够见到,这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根据当时规定,由于祖先功劳显赫,子孙可不经科考而继承之,王时敏在24岁时就出任尚宝丞,就是管理皇帝玺印的官,后又升太常寺少卿(掌宗庙祭祀礼乐),仍兼管尚宝司事。
    游历时光
    曾奉命至山东、湖广、江西、福建一带巡视封藩,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观赏各地名画真迹。对董源、巨然作品收藏的集大成者、江北收藏大家睢阳袁枢(大司马袁可立子)尤为推重,其曾为袁枢绘工笔肖像,自拔盛赞道:“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邱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乃犹勤向鄙蒙索其点染,荏苒一年,未有一应。盖时见公墨沈,不觉小巫气索,欲下笔而辄止者数四。兹于其轺车戎装,聊仿一峰老人笔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谓“恒似似人”之语,转觉学步之难为工也,特书以志吾愧。关门紫气幻云烟,大石寒山列两边。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由于他淡于仕途,更喜笔墨,因此于崇祯五年(1632年)称病辞官,隐居西田别墅,潜心绘画研究与创作。
    晚年归隐
    十二年后,明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后,清军入关,王时敏归顺,保住性命,继续归隐山林,潜心习画,且着力培养子孙辈之学业。其膝下九子,多在清廷为官,八子王掞(颛庵)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直经筵、典会试。其孙王原祁康熙九年成进士后,深得康熙喜爱,入值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总裁,主持绘制《万寿盛典图》。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时敏卒于家中,时年89岁。
    主要成就
    王时敏在董其昌的指导下,自幼走上了摹古的道路,并且在日后的不断积累研习中,渐渐形成了他思想理论上的原则,即“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他力追古法,刻意师古,作画无一不得古人精髓。王时敏师古人画,形体、样式甚似,但与古人的意境就不一样了,这主要是源于他们精神气质迥异。王时敏师古人笔法时,更严谨、更认真、更规矩,相对来说作的画也就刻板了一些,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王时敏将清初山水画的临古之风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山水》扇面虽是临古之作,但又能集众家所长,浑然一体,画得很有味道。
    王时敏的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可见他竭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而不改初终。
    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他早、中期的画,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
    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75岁的《仙山楼阁轴》,84岁的《山水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代表作品
    王时敏的传世作品有《仿梅道人溪山图》《仿山樵山水图》《层峦叠嶂图》《秋山图》《雅宜山斋图》等,并著有《西田集》《疑年录汇编》《西庐诗草》等。王时敏兼工隶书,榜书亦负盛名。王时敏的作品在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中国画海中一朵瑰丽奇葩。王时敏真迹,拍卖场中无多见,多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
    《仿梅道人溪山图》:绢本设色,纵:90厘米,横:42厘米。为清顺治九年(1652年)王时敏60岁时候创作的精品佳作。笔法纯熟、气势壮丽、意境深远,体现了花甲之年的王时敏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杜甫诗意图》:纸本设色,纵39厘米,横2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共12页,每幅隶书杜诗二句,后幅页又自跋云:“见其所写景物,瑰丽高寒,历历在眼,恍若身游其间,辄思寄兴盘礴。适旭咸甥以巨册属画,寒窗偶暇,遂拈景联佳句,点染成图,顾以肺肠枯涸,俗赖填塞,于作者意惬飞动之致,略未得其毫末。诗中字字有画,而画中笔笔无诗,漫借强题,钝置浣花翁不少,惭愧!西庐老人王时敏。”上册页画巫峡弈棋,松云绝壁,山村春色,藤月荻花。用笔颇为潇逸,满纸墨韵,非常生动。
    《仙山楼阁图》:图轴,纸本,墨笔,纵:133cm,横:63.5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是王时敏74岁时的作品,系为友人陈静孚之母方太君70寿辰而作。王时敏以元黄公望画法写此图,画面上峰峦叠嶂,林木葱郁,流泉曲绕,长松挺立。山谷中点缀着茅亭草舍,环境清幽。图中烟岚起伏,云雾环山,增加了画面的高远感与深远感,同时产生虚实对比,使全图笼罩在朦胧飘逸的氛围之中,宛若仙境。其笔墨画法尤见精绝超逸,是画家晚年精品之一。
    本幅款署:“乙巳冬日写《仙山楼阁图》为静孚道兄尊堂方太夫人衮寿,王时敏”。钤“王时敏印”(白文)、“西庐老人”(朱文)、“玄赏”(朱文)。
    《南山积翠图》:绢本设色,纵147.1厘米,横66.4厘米,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是画家为人贺寿之作。画家绘高山逶迤、苍松秀健,以此祝寿,有“寿比南山”之意。画面重峦叠嶂,主峰高耸,烟岚浮绕,林木葱茏,瀑布飞流;在各山岭之间,房屋、宅院若隐若现,可游可居。近景山坡上,苍松挺立,大概也隐喻“高寿”之意。整幅作品构图繁复,行笔缜密,水墨淋漓酣畅,云气升浮,生动地描绘了清润自然的山间林野景象。
    《南山积翠图》为画家晚年所作,画面布置有序,层次井然,笔墨清隽秀润,沉静淡雅,毫无躁气,具有温厚而博大之美。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并且按照宋、元古画原迹进行临摹,故其此时的作品淡雅温润,工整精细,清润有余而苍茫不逮。他不仅以古法进行创作,而且还将它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主张“论蹊径,宛然古人,而笔墨神韵,一一寻真”。王时敏中年多取法董其昌,笔墨皴染空灵,用笔细腻,运墨明净洒脱。晚年,王时敏则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源、巨然、王蒙等诸家,作品更多体现出苍劲浑厚之趣。70岁后,王时敏生活安定,得以潜心绘事,艺术上更是日臻妙境。
    绘画美学
    王时敏,清初“四王”之首,正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上承画坛大家黄公望、董其昌的启蒙指授,下启“娄东派”、“虞山派”的绘画宗旨。王时敏涵有的深厚绘画理论蕴藉皆在其画论著作《西庐画跋》《王奉常书画题跋》中记载传世,影响深远。
    清代是绘画理论的大总结时期,这个阶段的绘画理论基本都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总结而出。现今学术界对王时敏的绘画理论的研究重视度较低,基本是把学术视野放在王时敏对“摹古”层面的浅显探究,很少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研究他的绘画思想。而从美学角度出发,王时敏独特的绘画美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王时敏认为优秀的绘画创作者是兼具天赋灵机与后天绘画素养的。其次,王时敏坚持以儒学为指导的正统绘画理论,把守正统“画家正脉”,重整清初画坛时弊,确立画坛正统创作风气,于“法韵兼备”之中寻求“笔墨之外”的意境美。最后,王时敏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目标、遵从“中正平和”的审美取向,达至“笔墨逼真,形神俱似”的技法要求,从而展现“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
    王时敏推崇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追求以儒学为指导的正统艺术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审美价值和时代审美需求的把握。他肩负着士人般的责任感,匡扶清初画坛时弊,上承先辈的传统画学观念精华,以开后代画学理论之风,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化中具有传承与革新的重要作用,其绘画理论思想更是为中国传统画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世影响
    王时敏的山水画多是仿古之作-学倪云林,学黄子久,学董源,亦学董其昌。他一生以临元画为主,并得董其昌亲自指点,受董影响极深。其临古水平之高,令人生叹。其“一意摹古,反对创新”的思想对清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王时敏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曾自白道:“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早中期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
    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75岁的《仙山楼阁轴》,84岁的《山水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轶事典故画作疗疾
    清代王石谷的《秋山红树图》画得甚好,王时敏观后大加赞赏并欲留下。怎奈王石谷不肯割爱,时敏老人只好在画上题词作罢:“石谷此图虽仿山樵,而用笔措思全以右丞为宗。故风骨高奇,逾出山樵规格之外。春晚过要,携以见视,余被欲留之,知其意颇自珍,不忍递夺,每为怅怅然。余时方苦嗽,得此饱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者昔人檄愈头风,良不虚也。庚戊谷雨后一日西庐老人王时敏题”。由此得知时敏老人欣赏王石谷的《秋山红树图》后,痛苦的咳嗽竟然消失。因此有感而发,题了上面一段话。
    苍天清客
    太仓人王时敏,子孙众多,且又都贤能。王时敏尤其钟爱儿子颛庵(王掞,第八子),孙子麓台(王原祁,王时敏次子王揆之子)。康熙九年(1670年),两人都以20岁年龄高中进士,当时喜报交互送至。正赶上吴伟业在座,这位大文人吴梅村先生就开玩笑说道:“那个老天爷啊,应当是您家门下的清客吧?”王时敏感到惊骇,就问说的是什么意思。吴伟业说:“善于探听到主人所想要的而巧妙趋奉,让主人事事如意的,就是门下的清客啊。如今的老天爷正好接近于此。”王时敏不觉微笑。
  • 广东省博物馆 简介

    广东省博物馆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旧馆于1957年开始筹备,馆址定在文明路6号(今215号)。该址曾是清代广州贡院,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楼、中山大学天文台所在地。旧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陈列大楼设计原是“U”形建筑,主楼向东,右为南副楼,左为北副楼,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南副楼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楼高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主楼和北副楼后因经济困难,没有建成。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东省博物馆决定在原址上建设新的陈列大楼。1992年10月新陈列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楼12300平方米,陈列面积达6000平方米,为原楼的4倍。 开馆以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了许多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大型展览,如《广东历史文物展览》、《广东出土文物展览》、《广东省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商承祚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览》、《刘少奇光辉业绩展览》等。馆内的基本陈列有:《广东历史大观》、《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珍稀动物展览》、《鲁迅生平与纪念》、《国民党“一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料陈列》等。这些根据广东历史文化特点和馆藏优势推出的展览,充分体现出岭南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除此之外,我馆每年还不定期地推出一些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

    从开馆到2009年,累计举办陈列展览300多个,自1985年至2004年近二十年间,平均每年举办8-9个陈列展览,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 在保管收藏文物方面,通过征集、收购、划拨等多种渠道,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截至2016年12月藏品总数已达17.27万余件(套),包括文物和古籍130785件(套),自然标本41960件。其中,中国历代陶瓷和书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博物馆前列,而广东出土文物与金木雕、端砚的收藏最为丰富,也最具地方特色。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尤其注重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民俗文物的调查征集,以进一步提高藏品质量、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为圭臬。 跨入新世纪,广东省博物馆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项目是广东省“十项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设施之一。新馆濒临珠江,坐落在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新城市轴线东侧,与西侧的广州歌剧院以及中央林阴大道、滨江绿化带一起构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新馆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地面部分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合计约6.3万平方米。

    新馆建筑主体的设计外观呈方正的玲珑盒形,采用巨型屋面悬吊式钢桁架结构,空间组织概念源于广东传统的工艺品象牙球。新馆建筑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教育与综合服务、业务科研、行政管理、安全保卫、机电设备、地下停车场等八大功能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建筑充分考虑智能化要求,设备齐全,设施先进,采用了综合安防、楼宇自动化等安全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智能化照明等文物保护系统。此外,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因素,在建材选料、设备选型等方面,注重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并尽可能利用珠江新城提供的区域公共服务。 新馆的展厅在布局设计上为陈列展览提供了高差5米到22米不等、没有结构柱的大空间,使陈列布展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展览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主要陈列方向,包括历史馆、艺术馆、自然馆三部分,另外配置有陈列展览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教育和综合服务系统、业务科研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管理系统将使新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作为广东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对于营造广州市的文化氛围、体现广州华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使广州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