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图轴
拜月图轴 简介
任薰 简介
任薰(1835年—1893年),字舜琴,又字阜长,其父任椿,兄任熊都是画家。少丧父,从兄学画,青年时在宁波卖画为生,1868年与任颐去苏州,后寓居苏州、上海。任颐、任预均从其习画。人物与其兄同师陈洪绶,常用高古游丝、铁线、行云流水、兰叶几种描法。任薰治学严谨,在写生、临摹上均下了苦功夫。任薰兼工人物、花鸟、山水、肖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 与顾文彬子顾承相友善,曾为设计怡园。1888年54岁时双目失明,后病卒于苏州。与任熊、任颐时称“三任”,合任预为“四任”,并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任薰自幼受父兄影响,喜爱绘画,青年时在宁波卖画为生。1868年春末与任颐同往苏州,转辗于江浙之间,后寓苏州、上海。任颐、任预均曾从其学画。他与当时苏州收藏家顾文彬之子顾承也相友善。
当时苏州书画家常在西园聚会,任薰与诸友常游宴其间,所见藏家名迹甚多,融会贯通,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据顾文彬《宦游鸿雪》中说,苏州怡园初建之前,顾曾推举任薰为园作设计图。怡园现存的园景布局分为东西两部,隔以曲折的复廊,并以漏窗沟通东西景色,使园景显得幽深玲珑,这是出于任薰构撰的结果。由此可知任薰还长于园林设计。
任薰与海上众多名家广有郊游。同治五年(1866年),与其胞兄任熊的生前挚友,早期海上名家范湖居士周闲合作,为吴昌硕画像,周闲填浣溪沙词一首。这幅任薰与周闲合作的吴昌硕画像后来被史树清题跋:“吴昌硕时年二十二岁,嘉兴名士周闲题浣溪沙词一首,可称相得益彰。二零零二年冬日史树青题”。
绘画上,任薰对人物、花卉、禽鸟、山水,皆具有很高的造诣。人物画取法陈洪绶及其兄任熊,然奇躯伟貌,别出匠心,尤其是晚年的一些大幅立轴,如《张旭草书图》《簪花饮酒图》《出征遇仙图》《苏武牧羊图》《天女散花图》等,运笔有如行草,气势沉雄;花鸟画如《松鹤图》《荷花鸟》等,工写兼善,取景布局,能突破前人规范,富有奇趣。
他的画风直接影响了任颐、任预等的绘画创作,为清末上海画派中重要的画家之一。
任薰作画题材广泛,对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兽(马、羊等)无所不能,更擅长花鸟、人物。粗写意、细双勾。技法初学其兄谓长,后吸取陈老莲的传统技法。用笔沉着力。
在构图上有其特长,在大小不同的画面上,创作出许多新颖、宽广、意境深远的作品,尤其适应扇面上的表现技法,能笔随意转,在极小的团扇、折扇画面上,开拓出广阔、妙趣盎然的意境。
任薰作品在结构上比较严谨,很重视疏密虚实的主从关系,无论一人、一花、一鸟的主从关系都能巧心安排得体。平淡中亦能出奇,宁静中又能生动。画面上给人一种空灵明快之感。
他的另一特点是工于着色,浓淡相宜,清新可爱,绝无柔媚习气。
他尤长于使用重彩着色,能把对比鲜明的色彩调和统一起来,使画面上的景色更显壮丽,又能从鲜艳色彩中透出古朴的意趣。任薰人物画,线条遒劲圆韧。尤其晚年人物衣褶,运笔如同书法中行草,似有行云流水之感,形态多奇伟的身躯,出乎 寻常容貌,带有性格的神态,别出心匠。
任薰作品在香港拍卖较多,1986年即有作品参加拍卖,1986年5月一件《双钩花鸟册》(共十二张)卖到45000港元。1989年5月又拍卖过两幅作品,一幅扇面《钟馗》以24200港元成交,另一幅《秋景山水》轴也是24000港元。1990年11月拍卖的一件《花卉草虫画集》册页价格偏低,只有17600港元,第二年9月是一件册页则达到12万港元,这是一件八开山水人物册页,山水人物比他的花卉草虫要珍贵得多。
任薰作品也在纽约拍卖,1989年拍卖的《人物》四屏立轴卖到18700美元,1990年11月拍卖的一幅《仕女》扇面是1540美元。1992年6月纽约苏富比公司又推出两幅任薰作品,一为山水轴(128.6*60.3),作于1876年,估价不高,为1200-1500美元,以1700美元成交。另一幅人物轴(92.7*41.3公分)由于起价太高而未拍出。
广东省博物馆 简介
广东省博物馆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旧馆于1957年开始筹备,馆址定在文明路6号(今215号)。该址曾是清代广州贡院,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楼、中山大学天文台所在地。旧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陈列大楼设计原是“U”形建筑,主楼向东,右为南副楼,左为北副楼,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南副楼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楼高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主楼和北副楼后因经济困难,没有建成。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东省博物馆决定在原址上建设新的陈列大楼。1992年10月新陈列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18700平方米,其中新建大楼12300平方米,陈列面积达6000平方米,为原楼的4倍。 开馆以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了许多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大型展览,如《广东历史文物展览》、《广东出土文物展览》、《广东省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商承祚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览》、《刘少奇光辉业绩展览》等。馆内的基本陈列有:《广东历史大观》、《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珍稀动物展览》、《鲁迅生平与纪念》、《国民党“一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料陈列》等。这些根据广东历史文化特点和馆藏优势推出的展览,充分体现出岭南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除此之外,我馆每年还不定期地推出一些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
从开馆到2009年,累计举办陈列展览300多个,自1985年至2004年近二十年间,平均每年举办8-9个陈列展览,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 在保管收藏文物方面,通过征集、收购、划拨等多种渠道,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截至2016年12月藏品总数已达17.27万余件(套),包括文物和古籍130785件(套),自然标本41960件。其中,中国历代陶瓷和书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博物馆前列,而广东出土文物与金木雕、端砚的收藏最为丰富,也最具地方特色。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尤其注重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民俗文物的调查征集,以进一步提高藏品质量、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为圭臬。 跨入新世纪,广东省博物馆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项目是广东省“十项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设施之一。新馆濒临珠江,坐落在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新城市轴线东侧,与西侧的广州歌剧院以及中央林阴大道、滨江绿化带一起构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新馆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地面部分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合计约6.3万平方米。
新馆建筑主体的设计外观呈方正的玲珑盒形,采用巨型屋面悬吊式钢桁架结构,空间组织概念源于广东传统的工艺品象牙球。新馆建筑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教育与综合服务、业务科研、行政管理、安全保卫、机电设备、地下停车场等八大功能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建筑充分考虑智能化要求,设备齐全,设施先进,采用了综合安防、楼宇自动化等安全系统和恒温恒湿空调、智能化照明等文物保护系统。此外,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因素,在建材选料、设备选型等方面,注重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并尽可能利用珠江新城提供的区域公共服务。 新馆的展厅在布局设计上为陈列展览提供了高差5米到22米不等、没有结构柱的大空间,使陈列布展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展览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主要陈列方向,包括历史馆、艺术馆、自然馆三部分,另外配置有陈列展览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教育和综合服务系统、业务科研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管理系统将使新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作为广东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对于营造广州市的文化氛围、体现广州华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使广州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