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本设色
佛教有“三身佛”之说,释迦牟尼为应身佛,又称化生佛,表示随缘教化,超度芸芸众生而现的佛身。此图绘释迦牟尼身披红色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施触地印。佛像面容清秀,渲染精妙,手臂有立体感。云朵层次丰富,墨笔勾勒,金粉涂饰。画面行笔流畅,色调柔和,风格典雅。
释迦牟尼佛像
释迦牟尼佛像 简介
绢本设色
佛教有“三身佛”之说,释迦牟尼为应身佛,又称化生佛,表示随缘教化,超度芸芸众生而现的佛身。此图绘释迦牟尼身披红色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施触地印。佛像面容清秀,渲染精妙,手臂有立体感。云朵层次丰富,墨笔勾勒,金粉涂饰。画面行笔流畅,色调柔和,风格典雅。
佚名(清) 简介
首都博物馆 简介
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博物馆,占地面积2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分地下二层,地上五层,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属中国省市级综合性博物馆。
2006年5月18日,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馆内文物类型有青铜器、陶瓷器、佛造像等。截至2019年末,首都博物馆馆内藏品达12480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63170件/套。
2008年2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1953年,首都博物馆开始筹备,馆址位于北京市国子监街孔庙内。
1981年10月,首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99年,为容纳更多的藏品,以及服务更多的参观游客,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
2001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经国家发改委报国务院批准实施;同年12月,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奠基兴建。
2005年12月,首都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
2006年5月18日,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2020年11月7日,首都博物馆龙山分馆揭牌成立。
首都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2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分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北部设计了绿色文化广场,东部设计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筑物(地面以上)东西长152米、南北宽66米左右,建筑高度41米。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属屋顶三部分组成。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中央礼仪大厅面积2000余平方米、高度34米,其装饰中国文化特征突出、现代气息浓郁;馆内不同类型展厅相对独立,便于观众参观、缩短参观路线,还便于安防管理。3000余平方米的临时展厅为中国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的展示平台。多功能会议厅具有多语种同声传译、数字电影播放、会议表决系统、会议厅专用网站等设施;数字放映厅有超宽视角弧形银幕,可播放高清晰数字影片。
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首都博物馆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呈现出现代感。巨大的屋盖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深远挑檐;通长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在大厅北门外地面上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楼,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平面中心轴线特点;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
首都博物馆青铜、木材与砖石的运用显示了一种历史的久远。北广场和大堂地面所用石材,产于自古以来为营造北京城供应石材的房山地区;方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北京常见的榆木;椭圆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青铜材料,并饰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样。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等表现出北京有力的时代步伐,高大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顺应了当代建筑的国际流行趋势。
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自然光的利用、中式牌楼、翠竹庭院、流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情调的环境。
1993年,首都博物馆创建《收藏家》杂志,曾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百种社科期刊奖”。并先后发表了《北方文物》《北京文博》《故宫博物院院刊》《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文物》《文物天地》《中国博物馆》《华夏考古》《文博》《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原文物》等期刊。
《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该书是首都博物馆2015年同名展览的的配套图书,是一本以康熙一朝御窑及民窑瓷器为主要研究及展示对象的专业书籍,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00件瓷器展现了清朝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御用瓷器及同时期民窑瓷器的风采。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书》(全八册):该书是清史编纂工程项目之一,收录了首都博物馆所藏的清代契约文书4000余件套,以影印的方式进行出版,编年范围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内容集中于土地买卖、租赁、赠与等经济活动,内含农耕文明晚期京畿及中国部分省区社会经济关系的可靠信息,绝大多数系第一次公诸于世,对重构清代社会经济史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该书是《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的配套图录,书中以中国古代社会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在京津冀地区的冲突与融合为出发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现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渊源。
2010年3月22日,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国清代外销瓷展”专题讲座;同年4月13日,首都博物馆举办“博物馆大讲堂”系列讲座;同年6月02日,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高凯军讲《中华民族概说》。
2012年11月3日,首都博物馆举办“英国的博物馆和中国的收藏”讲座。
2015年1月29日,首都博物馆大讲堂成功举办《楚漆艺及其审美文化》讲座;同年2月11日,首都博物馆大讲堂举办《文物与文学》讲座;同年4月23日,首都博物馆举办“北京历史文化、考古”系列讲座。
2019年1月2日,首都博物馆举办《极简北京史》签赠及北京史交流活动。
首都博物馆建设有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信息集成应用体系,该项目是中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创新工程,由四个大部分构成:(1)文化遗产信息采集项目(包含全面数字化的摄影、摄像、扫描等采集设备及软件系统);(2)数字化博物馆系统工程;(3)多媒体展示工程(60多个展示项目);(4)图书及宣传品出版。
这四大部分涵盖了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信息的采集、加工、管理、存储及应用的完整流程、完整体系,这一完整体系建立的意义在于:为博物馆的展览收藏、学术研究、行政管理、观众服务提供了一个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服务工具。实现了基础设施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办公智能化、展览展示多媒体化,使信息资源高度整合,使相关专业岗位协同作业,实现单一资源或成果在多种领域的应用。
首都博物馆文化遗产信息采集工作完全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摄影、摄像和扫描设备,从而保证可以获得最高质量的文化遗产影像数据;数字化博物馆系统工程包含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展示后台管理系统等11个子系统,依据博物馆的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遗产为本的原则,将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保存、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建设、文化遗产业务研究活动、博物馆行政管理、观众现场服务与网络服务等多项应用系统,集成为一个综合系统;多媒体展示项目在展览必要位置设置多幕投影(在国际博物馆领域首次采用)、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影片等多种多媒体展示项目,以强化展览效果,深化实物展品信息的传达。
首都博物馆采用蒙皮式非晶体柔性太阳能发电板,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太阳能电源的博物馆和文化场馆。馆内还采用节能灯具、胶体电池EPS应急电源;馆内装饰材料和展柜等展览用品均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环保产品。
1992年4月,首都博物馆被命名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4年10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北京市先进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5年12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优秀社教基地”。
2000年12月,“古都文化展”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
2004年17月,首都博物馆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二OO三年度首都文明单位”。
2006年6月,首都博物馆党委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评为“宣传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7年5月24日,首都博物馆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6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2007年度首都文明单位标兵”。
2008年2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8年12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北京市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先进示范点”“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优秀组织单位”“《高精度三维文物影像——物华天宝》荣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电子奖”。
2009年10月,首都博物馆被被北京市旅游局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安全保障先进单位”。
2010年1月,首都博物馆被北京市旅游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第十三届“首都旅游紫禁杯先进集体”。
2011年12月,首都博物馆荣获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首都博物馆被中共北京市市委宣传部评为“北京市宣传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
2013年3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第十一届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2012年度西城区文明单位”。
2013年4月,首都博物馆开放管理部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0年4月,首都博物馆入选北京市市级部门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名单。
2020年11月,首都博物馆入选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上榜名单(共100家)。
2020年12月14日,首都博物馆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2021年12月,首都博物馆东馆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
2022年3月30日,首都博物馆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
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