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申玲
怜花影

怜花影

  • 作者
  • 收藏者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 分类
    油画
  • 创作年代

怜花影 简介

布面油画

申玲(1965-),生于辽宁。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1年12月24日-2月5日,何香凝美术馆主办“日光流年—申玲作品(2006-2010)”展,策展人:冯博一、王东,展出申玲16幅油画及100件素描作品。不知具体是哪一年爱上了用铅笔画小人,如果从画那批情爱的画算起,最少也有十多年了。我喜欢用很细很细的铅笔,画很轻很柔的线,就像过去陕北的婆姨们手拿绣花针,大炕上盘腿一坐开绣。我没炕,也没有三五聚一块,扎堆绣的愿望,我喜欢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坐在沙发上,听着略带伤感的情歌,发发呆,画上一会儿。—摘录自申玲《自述》

申玲 简介


  • 1965生于辽宁省1985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个展2011日光流年---申玲作品(2006-2011),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2004“粉床”申玲个展,红门画廊,北京,中国 申玲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花床”申玲个展,张江开发区美术馆,上海,中国2000“私生活”申玲个展,艺博画廊,上海,中国1991申玲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群展2011自我画像年---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回到写生---三代油画家写生作品,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北京2010申玲王玉平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09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08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左手右手,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 深度呼吸-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十九个样本,苏河艺术,上海,中国2007十年一觉展,和静园艺术馆,北京 第二届美术文献展,武汉,中国 面对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奥地利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当代美术馆,奥地利2005中国艺术展,美国麦阿密,美国2003中国当代艺术展,欧洲 中国北京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开放的时代-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北京2001“Lover”艺术展,EthanCohenFineArts画廊,纽约,美国1999“99中国当代艺术展”,旧金山,美国 中国百人小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第三世界美术展,汉城,韩国 第一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东宇美术馆,沈阳,中国 Home展1998“中国绘画的50年”艺术展,日中友好会馆,东京,日本1997“有鱼•有爱”艺术展,观想画廊,台北,中国 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 首届当代艺术邀请展,香港,中国1996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香港,中国 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95中华女画家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女画家的世界第二回展,国际艺苑,北京1994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当代中国油画展,冯平山大学,香港,中国1993申玲、王玉平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世纪中国作品展1992申玲朱铭作品联展,法国1991新生代艺术展,北京历史博物馆,北京1988申玲王玉平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4国际青年年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简介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

    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为主,亦将关注相关的美术家并对美术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组织海内外高品位的美术展览与精品典藏,通过对现代美术的学术研究及美术教育的推广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我国美术界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流。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在深圳兴建;1996年3月1日动工;1997年4月建成,1997年4月18日建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馆名。

    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主体采用灰、白两色调,典雅庄重。建筑风格素朴大方,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体现着现代感,更体现着何香凝先生一生的品格。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

    宽广的广场,与中国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相连接,是人与人交流、活动的生活化空间,也成为该建筑的前奏曲。通过十几个宽大的花岗岩台阶和二十余米长的人行天桥,将参观者一步步引入了馆内。整个建筑采用灰、白两色调,典雅、庄重;外观凹进的墙面与凸出的玻璃盒子形成强烈的对比,长长的狐形墙面上开出长方形的洞口,墙后数十株竿青翠竹随风摇曳。


    主展厅之前是一个四合院式的中庭设计,中庭的南北中轴线与人行天桥和主展厅的中轴线相吻合,使该院成为重要的过度空间。中庭三面采用大面积的木棂窗门,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在简洁、朴素、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散发出现代感。

    室内设计充分借用外环境的优美景致,当参观者欣赏二楼的展品后,拾阶而上三楼,楼梯的正前方,通透的大玻璃将民俗村的石林借进来,宛若一幅活的山水画。

    “天井”中庭,不仅洋溢着东方庭院的逸趣,且使室内、室外互相呼应,从而丰富了参观者的视觉效果。公共大厅等处的屋顶使用了玻璃天棚。在天棚下,游人可见蓝天、白云,通过阳光的照射,建筑映照在地面和墙体上产生的光影,增添了室内空间的趣味性。


    美术馆建筑共三层,设有主展厅、副展厅、多功能报告厅、公教活动区、咖啡厅书吧、藏品库、文献库、图书馆、裱画室、办公室、会议室等设施。

    它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它坐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


    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何香凝先生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文献资料为基本宗旨,亦将关注相关的美术家并对美术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组织海内外高品位的美术展览与精品典藏,并以策划、展示、收藏、研究优秀的传统艺术、海外华人艺术、女性艺术,整理和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等作为主要学术工作;注重交流、介绍和推广中外当代艺术;通过对现代美术的学术研究及美术教育的推广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我国美术界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流。


    为艺术家和艺术观众、鉴赏家、收藏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华侨城文化旅游景区一流环境相融合。以舒适、典雅的环境氛围,鼓励人们问津艺术、座谈作品、聆听讲座、参与创作;注重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表达,搭建海内外美术界与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使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之间融为一体,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何香凝美术馆以何香凝艺术作品的收藏、研究、展示为基本学术工作,拥有国内外现存数量最多和最重要的何香凝艺术作品,集中了艺术家长达六十多年创作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及相关文献。既是何香凝艺术创作的完整体现,也是研究何香凝及相关艺术家的重要资料。

    建馆以来,何香凝美术馆作为着力推广和传播何香凝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公共艺术机构,创立了“何香凝艺术陈列”“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巡展)“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论坛”“何香凝美术馆人文之声学术讲座”“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海外华人邀请展”等核心学术品牌。于2005年创立了以整合海内外当代艺术资源,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的“OCT当代艺术中心”。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何香凝美术馆已在中国艺术界、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建立了当代性、学术性兼具的知识型美术馆的形象,并在国内外产生较好的影响力。作为中央统战部的直属单位,未来工作重心应紧扣时代脉搏,聚焦艺术行业发展,借力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持续推动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何香凝(1878.6.27-1972.9.1)女,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决心献身民主革命,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及同盟会骨干会员经常聚会的地方。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