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董诰
山水人物花鸟合集

首页 艺术名人馆 董诰 山水人物花鸟合集

山水人物花鸟合集

山水人物花鸟合集 简介

董诰(1740-1818),字雅伦,又字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董邦达子。工诗词古文,善书法,山水禀承家学,雅秀绝麈,晚宗宋、元,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在“四 王”传派中,画诣亦属佼佼者。此册集合多家作品,内容包含山水、人物、花鸟。其中董诰页作山水小景,施王蒙牛毛皴法,笔墨松秀,雅宜过人,得父董邦达神髓,几有出蓝之势。

董诰 简介

  • 董诰
    清代书画家,官员

    董诰(1740年-1818年),字雅伦,号蔗林,浙江省杭州府富阳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清代大臣、书画家。工部尚书董邦达长子,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
    乾隆二十九年(1764)中举,隔年会试,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第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嘉庆四年(1799),董诰六十岁,以从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擢为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钦赐“紫禁城骑马”。直军机先后四十年。董诰精书法,善绘画,更通晓军事。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董诰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终年七十九岁。
    董诰死后六天,嘉庆帝亲临祭奠,所写哀诗中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之句,并亲自拨款建立“董公祠”。
    人物生平
    董诰工诗古文词,书法宗“二王”,又能於一粒芝麻上书“天下太平”四字。山水禀承家学,雅秀绝尘,晚宗宋、元。为人和易,一时寒畯多得其授画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纂修。散馆后,改任编修。
    董诰历任礼、工、户、吏、刑各部侍郎,《四库全书》副总裁,奉命辑《满洲源流考》,充武英殿总裁,以至文华殿大学士。四十四年,任军机大臣,旋任户部尚书,两次图形紫光阁。其时,和珅用事,排除异已。董诰支拄其间,遇事多所救正。及嘉庆这即位后,又襄赞之,卒能歼除巨憝,朝纲不坠。
    董诰位极人臣,出入禁中40年,供职勤恪,进止皆有常度;熟谙掌故,政事得失,皆能洞鉴本源。朝见时,凡有献纳,皆面陈之,不用奏牍。平生所学,在一“诚”字,以为天下无不可与外之人;而人亦未有敢侮之者。亦擅绘事,其所进呈画本,均经乾、嘉二帝亲笔题咏,收于《石渠宝笈》第三编。作有《西湖十景图》。清嘉庆时,给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窈口村潘氏友于堂(新厅)题写对联一副,内容为“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
    嘉庆二十三年(1818),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学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剧而卒。嘉庆帝亲临祭奠,御制哀诗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之句,赐谥文恭。墓葬蛇浦村(今属新桐乡),有御制碑文,今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清史稿》:君子小人消长之机,国运系焉。王杰、董诰、朱珪皆高宗(乾隆帝)拔擢信任之臣,和珅一再间沮,卒不屈挠。一旦共、驩伏法,众正盈朝,摅其忠诚,启沃新主,殄寇息民,苞桑永固。天留数人,弼成仁宗初政之盛,可谓大臣矣。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董诰书法
    董诰,字蔗林,浙江富阳人,尚书邦达子。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殿试进呈卷列第三,高宗因大臣子,改二甲第一。选庶吉士,即预修国史、三通、皇朝礼器图。散馆,授编修。三十二年,命入懋勤殿写金字经为皇太后祝嘏。次年,大考翰詹,因写经未与试,特加一级。寻擢中允,丁父忧。三十六年,服阕,入直南书房。初,邦达善画,受高宗知。诰承家学,继为侍从,书画亦被宸赏,尤以奉职恪勤为上所眷注。累迁内阁学士。四十年,擢工部侍郎,调户部,历署吏、刑两部侍郎,兼管乐部。充四库馆副总裁,接办全书荟要,命辑满洲源流考。四十四年,命为军机大臣。五十二年,加太子少保,擢户部尚书。台湾、廓尔喀先后底定,并列功臣,图形紫光阁。
    嘉庆元年,授受礼成,诏朱珪来京,将畀以阁务,仁宗贺以诗。属稿未竟,和珅取白高宗曰:“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高宗色动,顾诰曰:“汝在军机、刑部久,是于律意云何?”诰叩头曰:“圣主无过言。”高宗默然良久,曰:“汝大臣也,善为朕辅导之。”乃以他事罢珪之召。时大学士悬缺久,难其人。高宗谓刘墉、纪昀、彭元瑞三人皆资深,墉遇事模棱,元瑞以不检获愆,昀读书多而不明理,惟诰在直勤勉,超拜东阁大学士,明诏宣示,俾三人加愧励焉。命总理礼部,仍兼管户部事。二年,丁生母忧,特赐陀罗经被,遣御前侍卫、额驸丰绅殷德奠醊。
    董诰画作
    诰既以丧归,川、楚兵事方亟,高宗欲召之,每见大臣,数问;“董诰何时来?”逾年,葬母毕,诣京师,和珅遏不上闻。会驾出,诰于道旁谢恩,高宗见之,喜甚,命暂署刑部尚书,素服视事,不预典礼,专办秋谳及军营纪略,且曰:“诰守制已逾小祥,不得已用人之苦心,众当共谅。”寻以王三槐就擒,与军机大臣同被议叙。四年春,高宗崩,和珅伏诛,命诰复直军机,晋太子太保。既,服阕,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如故。高宗山陵礼成,命题神主,晋太子太傅。七年,三省教匪平,予骑都尉世职。十二年,高宗实录告成,诏以诰在馆八年,始终其事,特加优奖,赐其父邦达入祀贤良祠。十四年,万寿庆典,晋太子太师。充上书房总师傅。十七年,晋太保。
    十八年,扈从秋狝。林清逆党突入禁城,时回銮,中途闻变,有议俟调大兵成列而后进者,诰曰:“是滋乱也,献俘者行至矣!”即日扈驾进次,人心乃定。穷治邪教,诰谓:“烧香祈福,愚民无知,率所常有。惟从逆者不可贷。”凡论上,皆以是定谳。林清既诛,滑县逆匪寻平,论功,迭被优叙,赐子淳为郎中。二十年,因病请致政,温诏慰留,改管兵部。未几,复命管刑部。二十三年,再疏乞休,许致仕食全俸。是年十月,卒,赠太傅。上亲奠,入祀贤良祠,赐金治丧,御制诗挽之,嘉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命刻诗于墓,以彰忠荩。谥文恭。
    诰直军机先后四十年,熟于朝章故事,有以谘者,无不悉。凡所献纳皆面陈,未尝用奏牍。当和珅用事,与王杰支柱其间,独居深念,行处几失常度,卒赞仁宗歼除大憝。及林清之变,独持镇定,尤为时称云。
    人物墓葬
    董诰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桐蛇浦村凌家山坡地上,坐北朝南,遥对富春江。墓前有神道、台阶、祭桌,只有两只憨厚的石虎守候在墓前,石马仅存一头,御制诗碑,神道碑已无存。墓碑文为:
    嘉庆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元日
    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文华殿大学士,
    晋赠太傅,显考董文恭公暨
    皇清晋赠淑人,显生妣宋太淑人合葬墓
    男:淳
    孙:騋
    侄:元骥奉祀
    原有嘉庆帝祭奠所制哀诗:
    世笃忠贞清节坚,先皇恩眷倍寅虔。骑箕仙苑九秋杪,染翰枢廷四十年。
    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亲临邸第椒浆奠,哀挽荩臣考泽宣。
    传谕刻于墓次,昭示后人。曹振镛撰墓志铭,今皆无存。
    逸闻趣事
    《楹联丛话》卷十有这样一则记载:富阳董诰身为太平宰相三十年,两次被画像于紫光阁中,勋名之盛,一时罕有伦比,而身后情况,乃似寒门。侍讲学士潘芸阁,名锡恩写有一副挽联云:“珠玉自天题,计两番紫阁图形,早有丹青传相业;楼台无地起,综卅载黄扉翊化,惟将清白表臣心。”
    这则挽联确确实实是对董诰生平业绩的真实概括。在紫光阁中两次图形画像,可以说是“圣德伟望”,青史留名了;但三十余年历事朝廷,身前死后,而家境仍似寒门,惟有两袖清风,这与当今的一些贪官比起来,又何止是天上地下了。难怪嘉庆皇帝要去亲自祭奠,并作挽诗悼念。
    “嘉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命刻诗于墓,以彰忠荩。”(见《清史稿·董诰传》)嘉庆帝的挽诗正是对董邦达、董诰父子的最好评价了。
  • 南京博物院 简介

    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4]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其中文物保护研究所被称为“文物三甲医院”,是中国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32768件(套),珍贵文物371032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


    历史沿革

    1933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


    当时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人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后母戊鼎等稀世国宝。


    南京博物院当时为中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北平历史博物馆曾归属于中央博物院的建制而成为分院。


    1934年7月,傅氏因中央研究院本职事务太忙而离职,教育部改聘李济继任。李济上任后,着手进行博物院主体建筑的兴建,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委员长为翁文灏,委员有张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书华、梁思成、雷震、李济。


    1934年7月26日在第一次会议上,公推其中的张道藩、傅斯年、丁文江三位为常务委员,梁思成为专门委员,会议还讨论了征用院址土地的问题。8月4日,筹备处即正式致函南京市政府,拟征收中山门内路北旧旗地为院址。至1935年4月,市政府正式函复,划定半山园旗地100亩为院址,后又增加93亩。地价、青苗、拆迁诸费共五万多元,由中央研究院补助,于1935年分别拨付。建筑费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补助150万元。当时计划建:自然馆1410平方丈,人文馆1320平方丈,工艺馆2000平方丈,公用270平方丈,共计5000平方丈。建筑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包括行政办公楼和人文馆等,人文馆暂由三馆共用。


    1935年4月16日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征选建筑图案章程,邀请李宗侃、李锦沛、徐敬直、杨廷宝等13位建筑师送设计图参选。审查委员会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总干事杭立武、著名建筑师刘敦祯、专门委员梁思成及张道藩、李济等5人组成。经审查,全部图案均不符合章程规定,故决定从各图中选出比较合用、最有修改价值的图案。用不记名投票的方法,审查委员们一致选出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的图案,报呈教育部备案。院建筑委员会聘请徐敬直为本院建筑师,由他会同专门委员梁思成等修正原图,测量院址,并指导、监督建筑工作。参选的十多份建筑图案,还于同年10月初在博物院筹备处公开陈列展览。


    1935年9月6日,在13份竞选设计方案中,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敬直所拟建筑图案当选,徐敬直被委任为筹备处建筑师。徐敬直原设计大殿为清式建筑,经会同梁思成修改成仿辽建筑,陈列室内部为西式建筑样式。


    1936年4月,为加强对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领导,成立了中央博物院第一届理事会并举行第一次会议,由教育部会同中央研究院聘请蔡元培、王世杰、胡适、李书华、秉志、朱家骤、张道藩、翁文灏、李济、傅斯年等13人为理事,公推蔡元培为理事长,傅斯年为秘书长,拟定通过《国立中央博物院理事会议事细则》、《国立中央博物院各馆组织暂行通则》,确定理事会的职责是推举院长,负责审议预决算,监督藏品的保管,为开展学术研究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等。同年11月12日,举行了隆重的建筑工程奠基典礼。蔡元培到南京,主持奠基典礼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蔡元培先生于1940年逝世后,由王世杰任理事长.


    1936年6月6日,国立中央博物院第一期工程开始动工。同年11月12日,建筑工程奠基仪式举行。1937年8月,因时局变化,第一期建筑工程完成75%后,被迫停工。1947年,一期工程按原设计继续进行,至1948年初完工。


    1937年底,因抗战原因,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的文物迁离首都南京,将文物分三路转移到西南各处,经过数处转辗,最终于1940年底驻扎于宜宾李庄,与同在一地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女子大学、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著名科研教育机构一起成就了李庄"抗战文化中心"之名。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文物全部运回南京。


    日寇占据南京期间,在博物院设有防空总机构,对已完成的部分大加改造,并破坏多处,损失严重。1946年8一12月,在中山门内院部,建筑委员会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修复工程计划。在修复计划决定前,由傅斯年代表建筑委员会,通过谈判,解决了原承包商江裕记问题,得以另行招标复工。经过公开招标,报价最低且信誉很好的陆根记中标。


    1946年12月份签订合同后,即行开工,仍按原设计图案进行。主要项目包括人文馆陈列室、大小讲堂及图书室、理事会及院长办公室、人文馆保存库、研究室等。电气、卫生及消防等附属工程,也以招标的形式进行。


    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5月29日一6月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新落成的博物院陈列室内举办了联合展览,展出商周铜器、汉代文物、民族文物、历代帝后像等,蒋介石、于右任等要员名流出席、参观,观者塞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博物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仍称“国立中央博物院”,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


    1950年3月9日经文化部批准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性质仍是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由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经费由中央拨款,任务由文化部直接布置,如南唐二陵发掘、六朝陵墓调查等。50年代初,人民政府又拨款对博物院的建筑作整修、增建,至此,博物院的第一期建筑工程算最后完成。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完美地体现了设计图案的精神和要求,形象古朴庄重,气势雄伟高大,因屋檐两边呈弧形渐渐向上翘去,庄重中又略有轻灵之感,而不显板滞沉重,成为南京城东一处醒目且耐人品赏的风景。


    1950年7月改由华东文化部领导,属华东大区博物馆,包括东南地区五省一市(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上海),还建立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部设在南京博物院,这期间发掘了山东沂南汉画像墓、安徽寿县春秋时代蔡侯墓、浙江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还奉命派人到郑州协助发掘商代遗址。


    1954年9月华东大区撤销后,南京博物院改由江苏省政府文化局领导,属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博物馆。


    1956年5月17日,曾昭燏院长主持制订《南京博物院十二年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年)(草案)》,根据当时南京博物院是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博物馆的性质,提出南京博物院一个主要任务是搜集保存有关东南地区考古学、民族学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以举办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陈列;另一任务是为全国,特别是东南五省历史性的博物馆培养干部,并对五省省级历史性博物馆、省地质博物馆的历史部进行业务辅导。


    1959年3月1日,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至南京博物院合署办公,曾昭燏续任院长。


    1983年3月9日,“南京博物院建院五十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南京博物院五十年纪念展览”开幕,中共江苏省委、南京市委领导和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数百人参加庆祝会。10日至11日举行院庆学术报告会。期间于院大门西侧植银杏树5株作为纪念。


    1984年,由南京博物院自筹资金新建的文物保护科技实验楼落成并投入使用。


    1992年11月,由江苏省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设计的文物保管新库房开始兴建,建筑面积为3456平方米。1994年11月竣工。


    1993年3月,值南京博物院建院60周年庆典之际,南京博物院扩建工程奠基。


    1999年9月26日,作为江苏省六大文化标志性工程之一的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落成开馆。该馆建筑面积16836平方米,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长年展陈馆藏珍品5000余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总投资为1.37亿元,1995年10月开工兴建,1997年9月主体建筑竣工,1999年8月装饰及其它设备工程完工。


    2009年,为适应发展需求,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总建设面积84500平方米,展群面积26000平方米。此次改扩建遵循“新旧建筑结合,地上地下结合”原则,采用悬吊顶升的技术将老大殿整体抬升三米,保留了以紫金山为背景的天际线以及以大殿为主体的历史馆,同时改造艺术馆,新建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非遗馆,形成“一院六馆”格局。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形成视觉平衡。整体风貌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气息,二者协调融合、交相辉映。


    2013年11月6日南京博物院重新开放,二期扩建工程完工,南京博物院呈现“一院六馆”,即在原有的历史馆、艺术馆基础上,增加民国博物馆、非遗展示馆、数字博物馆和特展馆。


    建筑布局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辽式建筑于10一12世纪在中国北方形成,它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变化。主要表现为造型朴实雄浑,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顶下简洁而粗壮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结构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来的建筑斗拱,装饰意味越来越浓,受力性能越来越弱。中山东路的其他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属于仿明清风格。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博物院。


    在最初的规划中,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计规模十分宏大,这就需要建筑风格气魄宏伟,严整开朗,才能达到原本设想中的效果。20世纪初的中国早期现代设计师们,受欧美复古思潮的影响,推崇唐、辽式建筑风格。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古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发现,辽代建筑不仅在风格上继承了唐代建筑的豪爽之风,而且更有加强的趋势。辽代建筑以造型朴实雄厚而出名,因此它的屋面坡度较平缓,同时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不仅给人轻快腾飞之感,减弱了大屋顶的沉重感,同时也扩大了屋子内部的空间,更好地满足展览陈列空间的规整需求。由于当时南京中山东路上其它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是采用的仿明清式风格,为了与它们有所区分,辽代建筑成了最好的选择。


    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是中国辽代木构建筑的典范。它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其建筑群的主要遗存为大雄殿,是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庞大的佛殿。其建筑形态反映了辽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既受到宋代建筑技术与规范方面的影响,又在文化价值上保存了唐代遗风。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设计师团队在多方研究与比较下,最终决定馆舍的建筑外形以奉国寺为蓝本,实现古朴雄厚、气魄宏伟的建筑风格。


    老大殿的主体结构采用了以奉国寺为蓝本的辽式风格,但是其在各部分细节上仍然有众多的创新以及改变。首先体现在建筑师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中西文化相碰撞下,采用仿古外形的同时,在内部材料的选用上以西方建筑材料,如水泥为主,与传统的木材相比,既加强了建筑的牢固性,也增加了其使用的年限,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在内部结构设计的细节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如将陈列室设计成平屋顶式的结构,这不仅沿用了当时美国众多博物馆所采用的形式,同时也是一次力图将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相结合的实践。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平屋顶式的结构更有利于采光、扩大空间等,更加能够适应博物馆这一特殊性公共建筑的各项要求。


    徐敬直的设计图原是仿清式建筑的,在梁思成、刘敦祯两位顾问的指导下,徐敬直和李惠伯两人重新设计了建筑图案。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体建筑离中山东路主干道较远,前面留下宽敞的空间,做草坪、广场和绿化带,大殿前建有宽大的三层平台,这样设计,可以衬托主体建筑的雄伟高大。大殿仿辽宁义县奉国寺形式,其结构多按《营造法式》设计,某些细部和装修兼采唐宋遗存。大殿为七开间,屋面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铺棕黄色琉璃瓦。陈列室仿自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整座建筑物设计科学合理,比例严谨,是在满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建造的仿辽式殿宇的优秀实例,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第一期工程约占全部工程的58.5%,约需款90万元左右。建筑委员会采用招标的形式确定工程的营造者。投标厂家达22家之多。1936年,建筑委员会经仔细审查考察,最后确定江裕记为承建人,新金记和余洪记为候补得标人。合同正式签订后,江裕记于同年6月初动工兴建。院舍工程进行一年多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原本还有半年完工的工程不得不于8月底停工。当时第一期工程已完成大半(约完成75%)。


    建国50年来,首先把原中央博物院留下的建筑未了工程,修缮而装饰一新,屋顶铺盖金黄色琉璃瓦,添砌仿汉阙大门,修筑庭前马路,绿化周围环境,兴建大殿前的月台。门前面向通往东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荫大道,沪宁高速公路经门口穿过而进入市内繁华地区;门内庭园广阔,花木葱葱似锦,衬托出仿辽式宫殿建筑的陈列大殿的端严和壮观。


    除原有中山门、朝天宫两处藏品库房外,又在大殿右侧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现代化的新库房,使文物保管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大殿底层的新展厅,即30年代原图纸上设计的连接二楼陈列大厅的底层陈列厅,计2400平方米,也已建成,连同二楼2390平方米陈列大厅,举办有《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我们的昨天——祖国的历史、民族和文化展》、《江苏考古陈列》三个基本陈列,常年对观众开放。大殿前方西侧的一座与现大殿相似的仿古宫殿式艺术陈列馆,即30年代原计划兴建中的工艺馆,计12600平方米。内设珍宝馆、青铜馆、瓷器馆。书画馆、玉器馆、织绣馆、陶艺馆、漆艺馆、民俗馆、现代艺术馆、名人书画馆等11个专题陈列展馆。


    荣誉称号

    1999年,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2001年,南京博物院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2年4月,南京博物院获南京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南京市无碍设施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10月,南京博物院官网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


    2008年5月,南京博物院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


    2009年11月,南京博物院被列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2013年12月,为表彰南京博物院在探索江苏地域文明、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省政府下发《决定》授予南京博物院突出贡献奖 。


    2014年2月,南京博物院以排名第一的佳绩成功获批“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该基地的成立是国家文物局对南京博物院在文物保护领域研究水平的肯定与认可,也将成为中国纸质文物保护新的里程碑,对巩固和提升江苏在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2014年5月,南京博物院被评为“2014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


    2014年10月,南京博物院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2015年12月,南京博物院入选首批“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 。


    2016年,南京博物院荣获“全国首批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称号 。


    2017年,南京博物院文博志愿服务项目入选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


    2017年12月,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被列为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


    2018年10月,南京博物院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2020年5月,南京博物院“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展荣获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2020年8月,TEA与AECOM发布《2019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其中全球排名前20位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位列全球第14名,亚太地区第3名 。


    2021年10月20日,南京博物院开展的“青海省博物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被评为“2021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展开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