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尺寸:
纸本 立轴 水墨 95.5x51.5 厘米
简要介绍:
王原祁(1642-1715),清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因专心画学,被招以西供奉内廷,鉴定名画,曾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任书画谱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户部侍郎,故亦称"王司农"。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王时敏孙。以其为中心,形成"娄东派"。画法遵循临古道路,尤以黄公望为依归。但亦主张学古"须以神遇,不以迹求","得其意而师之"(《麓台题画稿),要在学习中有所创新,"一变而为本家体"《麓台题画稿》。其画特色在喜用千笔积墨法.风格浑厚沉雄、元气淋漓,有"笔端金刚杵"之称。追求"浑朴中有超脱","刚健中含婀娜"以及"不事粉饰而神采出焉,不务矜奇而精神注焉"《麓台题画稿》的审美风格。兼重理、气、趣的融合:"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非是三者,不人精、妙、逸之品。"(《雨窗漫笔》)著有《罨画集》、《扫花庵题跋》、《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等。
王原祁用自己一生的实践验证了深邃的东方哲学思想,对山水画的内在规律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理论上的总结,他认为初学画者,必以临古为先,进而熟于胸中,自能运于腕下。又讲究作画以理、气、趣三者兼到为重,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精、妙、神、逸的境界。
在对画家的修养要求上,王原祁最注重“人品”,认为“人品”高则“画品”也高。还提出“龙脉为体,开合为用”的创作理论,发前人之所未发,堪称为山水画结构理论的重大发展。
他在设色上喜欢青绿、浅绛并用,构图上喜欢垒石成山的画法,用笔上强调笔力沉稳。这样标志性的特征,往往就是一个画家的风格。
王原祁笔墨的厚重并非依靠浓墨重彩,而是来自笔墨的干湿浓淡层层积累中形成的丰富的黑白灰层次与质感,即使是淡墨轻写,也依然带有明显的厚实感。而细看画中笔墨,即使是最轻的皴擦依然具有从王时敏那里继承的强烈的书写性,这种书写性确保了画面的“沉稳”。
本画层次清晰,落笔准确有力,一草一木看上去都很扎实。看整幅作品大气磅礴,画中细节渲染精准。
款识题跋:
款识:丙子长夏雨窗石兄嘱余仿山樵笔写此,麓台祁。
题跋: 溪流决决树蒙丛,几叠秋山路不穷。
黄雀亡来谁解事,近年临写数娄东。
钤 高士奇印 澹人。
钤印:
作者印:王原祁印、 麓台。
收藏印:毕涧飞书画记 、麟主审定 、俞氏世守、不假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