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尺寸:
绢 册(折装) 31.9x17.5 厘米
简要介绍:
董其昌(西元一五五五至一六三六年),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人。万历十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精鉴藏,工书善画。山水宗董巨,集宋元诸家之长。倡南北宗论,以南宗为正统,对清代画坛影响甚钜。
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辛卯,董其昌三十七岁,有闽中之行,翌年北上。此册是经途所作,记沿路胜景。册有米法云山,或用李成、郭熙、黄公望笔意,虽曰写景,实际是融自然景物于古人之笔法中,这是董其昌山水画的一贯特色。
此画册共十九开,最后一开左幅有董其昌题识,说明此为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三月于舟中所画。
第二开右幅,描绘以三角状山体环绕成一处谷地的景象。山际之间以浓绿笔墨描绘树丛,山体坡面上先有墨笔皴线,再以淡绿晕染块面。画中构图的手法,与黄公望〈九珠峰翠〉以山峰环绕谷地的处理相似。但是,在此画中董其昌将下侧河口部分紧收封闭,藉描绘树丛以强调山谷的内收效果,如此一来,也将其山水构图转成更具平面组合变化的新模式。董其昌除了以笔墨追求古代传统之外,也有意从构图重新诠释黄公望画风。
第五开左幅,此开画幅山体构成与〈富春山居图〉的中段山体十分相近,无论用墨皴笔,乃至于草木树法等都与之相似。董其昌在京师期间(1589-1595)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并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购得。董其昌曾自称于二十多岁开始习画,并以黄公望风格为主要学习对象。因公务往来京师、江南等地,顺途观览、搜访古书画作品,为其书画风格奠定丰厚基础。
第十一开左幅山水的构成也有〈富春山居图〉之影响。笔墨带有更多水气,很能表现出山水的温润气氛。山上小块圆卵石层叠相接,也是黄公望山水常见手法。松江地区于十六世纪后半开始,如顾正谊、莫是龙等画家都企图超越文征明以来的苏州风格,进而直接上溯元四家,惟笔墨皴法仍显得扭曲复杂。但在这类董其昌所绘制的黄公望风格山水中,笔墨的运用却已显得简朴,与吴派风格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