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好,欢迎来到同样

关良
褒城石门洞

首页 艺术名人馆 关良 褒城石门洞

褒城石门洞

褒城石门洞 简介

尺寸:79.5×58cm

关汉兴旧藏,现为亚洲重要私人藏家所藏。


自1971年石门水库建成之后已没入水下,仅余十七方东汉至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被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面对如斯雄奇景观,关良在本作亦一改构图习惯,立足褒水一端观察远方对岸,以将险要的山势全景尽收眼底,画布亦以直立形式呼应国画中堂,让远景的山峰矗立于正中,将观众视线率先聚焦于上半,再沿着驿亭栈道顺势而下,连接从中右方进入画面的滚滚河水。


为了突显山势高峻,良公刻意让主峰与画面顶端仅留一丝夹缝,背后以更远处的山脊线阻挡天际,不仅隐然呼应太白诗境,更对接北宋大山大水格局;与此同时,艺术家发挥油画之所长,利用鲜明亮丽的青绿、靛蓝与明黄色彩主导画面,予人开阔辽廓之感,着色方面则似有意利用油彩达至山水皴法的艺术效果,突显山岳的嵯峨嶙峋。良公为人温润如玉,作品素以不火不燥的气质著名,然而面对雄奇风光,下笔亦不禁豪迈壮阔起来,写下如此风景绝唱。


《褒城石门洞》最早在1957年11月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关良画册出现,此本画册发行量甚少,实物极为难得,但从数据图片中,仍然可见本作以当年高标准作全页印刷,可知其诞生不晚于五〇年代,其尺幅达79 x 58 公分,堪称当时良公最大尺幅的风景油画;及至八〇年代,关良创作出另一尺幅135.5 x 134公分的《石门洞》油画,并于1984年于上海美术馆个展中展出。若比较两者,即可发现《石门洞》是以本幅《褒城石门洞》为基础发展而成。

关良 简介

  • 关良
    现代画家,专攻水墨戏曲人物画。

    关良(1900--1986),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 1917年赴日本学习油画,1923年回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30~40年代辗转于广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并于名山大川旅行写生,长于中国画、油画。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关良艺事随谈》、《关良回忆录》。出版《关良京戏人物水墨画》、《关良油画集》等。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也许他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一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并为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介绍到我国的先行者之一。最初专学西洋画,后转向水墨戏曲人物画。建国后关良的彩墨戏剧人物画独树一帜,最见风格,影响最大。他的作品用笔极简,质朴平易,极富笔趣,不拘泥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尤其是眼神刻画最见功力,眼睛瞳孔用浓墨点醒极传神。
    关良挹取画材,虽在艰难困苦生活中,不忘他是一个中国时代画人所应有的使命,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见他的人格高,画格更高。(郭沫若 评)
    他的人物、风景,不论国画、油画,气韵生动,全是中国派头,传导的是中国人的感情趣味,举重若轻;篇幅虽小,内容宏大,从容不迫。(刘海粟 评)
    关良的戏剧人物画从不拘泥于具体的情节及舞台的服饰细节等,而是抓住特定情景中的精神,以少胜多,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剧中人物的声容气魄。(程十发 评)
    关良始终拥有一颗孩子般稚拙的心,其作品无不充满灵性与个性,并开启了“水墨戏画”的先河。(王进玉 评)
    在关良一次画展上,画家李苦禅曾带着一批学生去参观,许多学生提出关良老师为什么不把人物画得标准些,苦禅先生说:“良公的画法叫得意忘形。”李苦禅所谓的“得意忘形”指的是“绘画之形象”,而不是“形象之绘画”。对此,关良以最理解相许。
    由于关良谙熟戏曲的剧情、人物造型、身段,故其笔下所出极其简练传神。人物的造型吸收了民间造型艺术的某些特征,仅仅通过身段、手势、腰腿等简练的几笔阔大笔触,就把人物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戏剧人物的脸谱、装扮、服饰等也以最概括的手法表现,绝不拘泥于细节的描摹,关良对中国画的笔墨内在精神是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的,他喜用秃笔,笔法稚拙,天真有如婴儿,落笔沉稳有静气,不尚华巧的笔法,这正是所谓的“大巧若拙”,关良是深得其中三昧的。笔法生墨法,高明的笔法必须以生动的墨法来显现,关良在画中运用了浓墨、淡墨、轻墨、渍墨、干墨、湿墨,墨分五彩,确立了整件作品高雅的艺术基调。他的设色并不华丽,一如墨法,注重笔意、韵味的表现,这样的作品,决不是哗众取宠的甜俗之作,而是粗看貌不惊人,再看馀味无穷的佳作。
  • 相关作品推荐

    艺术名人馆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首次使用需要【激活码】激活账号
    该企业微信为自动发码
    扫码免费自动获取激活码
    今日剩余2次/共3次
    扫码下载App,免费提升每日下载次数